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2150字。

  莱西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
  2024.07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座位号等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文明的最显著的特征之一,是假设文章与政治或社会秩序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中古时期有关这一假设命题的阐述,远远超出了儒家核心原则“正名”本身,即言辞之得体确保了社会和道德规范之得体。对这重关系的一种天真说法便是简单的反映论——文章“反映”了政治和社会秩序。这样一个理论命题容许在具体的反映对象以及反映模式上面存在种种巨大的理论差异,它远非中国所独有,且至今仍然活跃在我们中间。还有一种说法,虽然也并非为中国所独有,不过它在中国传统中却有特殊的分量:这样的命题便是好文章能够或者应当改变政治和社会秩序。著名的现代小说作家鲁迅为拯救中国而弃医从文,原因就在于此。
  以韩愈为首的文学集团所倡导的“复古”文学价值所显示出来的紧迫感,便是基于这一假设。白居易及其盟友所倡导的新乐府,虽然方式不同,也有赖于同一假设。对道德问题及其社会影响的明确表现,会唤起并强化读者内在的道德感,移风易俗,教化人心。在任何文字表现系统的内部,一种立场的出现,总是伴随着其他立场,而作者表现某一立场时的紧迫感,会将这个立场与其特殊的对立面缠结在一起。在韩愈和白居易集团的作品中对文章的道德功用的确认,是和一个更为重要的反例联系在一起的。这里,我们发现了一个命题,即“好”作家(究竟是指德性上的“好”,还是纯粹文学意义上的“好”,这里有一点含混)必然会为社会所忽视,甚至主动地抛弃。
  在比较温和的说法里,正如在白居易的《读张籍古乐府》中那样,好作家只是不为世人赏识而终老于孤芳自赏,而在极端的说法中,如孟郊反复告诉我们的那样,“好”作品只会招来他人的敌视,最终毁了作家:“本望文字达,今因文字穷。”
  “穷”,在穷困之外,还有穷途末路、孤立无援之意。在孟郊一首更偏激的诗《懊恼》中,一个原本用来表示在阅读时思考回味的常见词“咀嚼”,与文人间相互倾轧的“吃人”行径别扭地联结在了一起:好诗更相嫉,剑戟生牙关。前贤死已久,犹在咀嚼间。
  二百年的文坛盟主,在社会和政治上都有地位的作家欧阳修,断言好的作品是“穷而后工”。这一主张显然是对孟郊“诗能穷人”的回驳。这与其说是文章与社会间有必然联系这一命题的破裂,倒还不如说是这个命题的颠倒或扭曲。好人非但没有通过他的文章在道德上感化社会,反而遭受社会弃逐,而是非颠倒的社会现实也反映在他个人的困苦上。当“正声”出现在礼崩乐坏之世时,它非但无法恢复和谐,反而变成了噪音,而被逼噤声。在一封写给李益的信中,韩愈在探讨古文创作理论时也表述了同样的精神:倘若他的写作能取悦他人,那就一定是他的写作本身有瑕疵。
  这向我们揭示了中唐时期最重要的文学嬗变轨迹之一;意识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假设文章与政治或社会秩序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是中国古代文明的最显著特征,即言辞之得体确保了社会和道德规范之得体。
  B. 特性包含中唐作家刻意求异的风格,这种风格会招致他人的惊讶、鄙夷和排拒,但也可能赢得赞赏。
  C. 杜甫明确认为诗歌创作具有道德、政治、历史意义,但他又不断对自己诗歌行为和姿态的无效性表示担忧。
  D. 祈愿姿态存在于汉末最早的古诗作品,但在杜甫诗中更为强烈,并超越了单纯的文学惯例,成了他诗中反复出现、不可或缺的主题。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以韩愈为首的古文运动和白居易及其盟友倡导的新乐府,都基于同一假设,呈现以不同方式,并移风易俗,教化人心。
  B. 孟郊用“咀嚼”一词描写了文人间的互相倾轧,这与三国•魏•曹丕《典论•论文》中指出的“文人相轻”的观点相似。
  C. 欧阳修对孟郊“诗能穷人”的观点持批驳态度,他认为好的作品是“穷而后工”,这其实是文章道德功用这一命题的扭曲。
  D. 倘若一个人的写作试图取悦读者,那他的写作本身一定有瑕疵。因为写作具有排他性,即排拒他人或为他人所排拒。
  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持欧阳修“穷而后工”观点 一项是(    )
  A. 李白:正声何微茫,哀怨起骚人。
  B. 孟子: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C. 司马迁: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D. 赵翼: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
  4. 中唐时期最重要的文学嬗变轨迹之一是诗人意识到必须有“特性”,结合材料一,谈谈你对“特性”的理解。
  5. 叶嘉莹认为杜甫诗歌能够集大成的原因在于:“他有自己的意识模式,又能够深入生活,面对生活。”结合材料观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骄傲的皮匠
  王安忆
  这小皮匠不是那老皮匠的儿子,而是女婿。老皮匠把手艺和地盘传给了他,告老还乡,不久便生癌症去世。小皮匠把媳妇留在家中,单身一人住在上海。他住的也是老皮匠留给他的地方,距离他做活地方有一站多路的一片棚户里的一间阁楼,那房主与老皮匠的交情有半头。小皮匠一方面是房客,另一方面也帮着房东照看房子。
  光顾皮匠摊的大多是女人,与小皮匠很稔熟的样子,有的还有些轻薄。小皮匠则很持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