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4题,约17010字。

  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
  考试时长: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3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红楼梦》里的府邸建筑与封建社会的秩序一样,有长幼尊卑,有君臣父子,不可丝毫逾越。大观园五间正门“上面桶瓦泥鳅脊,那门栏窗榻,皆是细雕新鲜花样”,“桶瓦”是圆筒状的屋瓦,“泥鳅脊”是圆背屋脊,此建筑规制在当时必须具有一定等级地位的贵族才能用。元妃省亲时是将“銮舆抬入大门”,宝玉娶亲亦“大轿从大门进”,礼乐精神在此得到了充分体现。在院落组群中,该特征体现更为明显,每个院落均前后串连,通过前院达后院,此乃中国社会“长幼有序、内外有别”的思想意识产物。府邸与中国的传统文化这种直接、紧密相关的联系,反映出了中国的社会结构、经济结构、文化结构的一般特征,儒学规范、礼制亦渗透其间。
  大观园在筑山、理水、植物配置、意境营造上均遵循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规律,体现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特点。大观园中的植物配置,充分利用植物所具有的“情感与品格”来赋予园林不同的性格特征。如怡红院“绕着碧桃花,穿过一层竹篱花障编就的月洞门,俄见粉墙环护,绿柳周垂……一边种着数本芭蕉,那一边乃是一棵西府海棠,其势若伞,丝垂翠缕,葩吐丹砂”,怡红院红香绿玉的色调很好地烘托出贾宝玉的性格特征。又如桃翠庵“有十数枝红梅,如胭脂一般,映着雪色分外显得精神,好不有趣”,也是妙玉孤傲性格的物化。
  《红楼梦》中描写的大观园“偌大景致,若干亭榭,无字标题,也觉寥落无趣,任有花柳山水,也断不能生色”,蕴涵了园林建筑丰富的文化意义。建筑与山水艺术结合,创造出千姿百态的园林景观,陶冶人们的身心,激发人们的聪明才智。园林山水园部分的建筑,更注重它的内在价值,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审美价值,与中华民族的传统礼乐文化紧密相关。
  (摘编自郭芸芳《<红楼梦>中描写的建筑融合的中国传统文化思想》)
  材料二:
  中国古典园林是由山水、植物和建筑构成的综合性的艺术品。诗情画意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精髓。亭中迎风待月,轩外花影绰绰,峰峦叠嶂,动静相宜,园林建筑是园林中的观景和点景的要素,也是体现诗情画意的重要载体。
  在古典园林中,匾额、对联、题咏、雕刻及绘画等常见于园林建筑装饰中,可以说,大部分的中国古典园林都可以称为标题园,这与文人造园的
  1.下列对“《红楼梦》建筑融合中国传统文化”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红楼梦》里的建筑犹如封建社会的秩序一样,有长幼尊卑的区别,有君臣、父子的严格界限,体现以纲常为统领的伦理道德。
  B.《红楼梦》园林建筑蕴涵丰富的文化意义,建筑与山水艺术结合,将园林文学恰当地融入建筑的匾额、楹联,赋予其灵魂与意趣。
  C.《红楼梦》中大观园的建筑,保持着天地人相融相洽、“和而统一”的建筑思想,体现了一种“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特点。
  D.大观园融住宅和园林于一体,讲究曲径通幽,峰回路转,其中的建筑有一般建筑可居可望的审美特性,更有可游的妙处。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对《红楼梦》中府邸和园林建筑特点的分析,运用举例、引用等论证方法,阐述了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对《红楼梦》建筑的影响。
  B.材料二中以贾宝玉命名沁芳桥为例,论述文化艺术对园林建筑环境的烘托和渲染的作用,指出研究《红楼梦》中大观园建筑的现实意义。
  C. 材料三主要从地利、艺术、手法、风格等方面,阐述了将“天人合一”的思想融入园林美学的特点,指出园林建筑应与山水情致相和谐。
  D.三则材料都从中国传统建筑层面,探究渗透于其中的传统美学,阐明古代建筑是中国人思想感情的具体表现,文化独特且具有魅力。
  3.根据对材料一的理解,下面植物配置与人物“情感品格”不相符的一项是(3分)
  A.潇湘馆“一带粉墙,有千百竿翠竹掩映”,与林黛玉孤高洁雅的性情十分相合。
  B.蘅芜苑“奇花异草仙藤愈冷愈苍翠”与史湘云世故冷峻、识时务的特点相符。
  C.紫菱洲“岸上蓼花苇叶,池内翠荇香菱”与贾迎春懦弱无能的性格相吻合。
  D.稻香村“下面分畦列亩,佳蔬菜花,漫然无际”与李纨贞静淡泊性格相符。
  4.《红楼梦》第三回中,林黛玉进贾府时,“却不进正门,只进了西边角门”,与材料一元妃省亲时“銮舆抬入大门”,宝玉娶亲亦“大轿从大门进”比较,分别体现了怎样的礼制?请简要概括。(4分)
  5.梁思成说,一个民族的建筑有它自己的构造规则或组合方式,如同语言的“文法”。《红楼梦》园林建筑也具有特殊的“文法”,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岔路口
  陈毓
  坐在山下岔路口读书的人,并不反感一个问路人。这经验是我刚才获得的。
  我看见他坐在岔路口,膝盖上摊本书,正读得投入。一棵榉木以一树浓荫罩住他,使他看上去凉爽惬意。来路上,我遇见过扑蝶的、捕蝉的、钓鱼的、摘花的,但遇见一个安坐读书的,还是稀罕。他显然是山里人,手脸黑而粗糙,为了脚舒服,鞋跟也不挂上,一只脚索性踩在鞋面上。
  想让他把眼睛从书里移出来,我就向他问路,我以叫他听清又不惊着他的音量说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