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11030字。
《汉魏晋诗三首》教案
  一、 教学目标: 
  1. 了解汉魏晋诗歌艺术特点方面的特点与成就; 
  2. 了解五言诗的“指事造形,穷情写物”的特点及奇偶相配、富有变化节奏的句式特点 
  3. 了解陶渊明平淡、朴素中见真情的语言风格。 
  二、 教学重点: 
  1. 《迢迢牵牛星》中用平凡的意象表达的刻骨铭心的感情 
  2. 揣摩《短歌行》中一个政治家身处动乱时代的人生感受及求贤若渴的情怀 
  3. 体悟《归园田居》中作者的那种悠然自得的心态。 
  三、 教学难点: 
  1. 鉴赏三首诗各具特色的艺术手法。 
  2.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三首诗。 
  四、 教学时数:2课时 
  五、 教学过程: 
  1. 导语: 
  从上星期进入的现实主义代表作《诗经》开始,到屈原的浪漫主义杰作《离骚》,再到东汉建安年间的爱情悲剧《孔雀东南飞》,我们透过经典文学作品在古代社会徜徉良久,今天我们将从东汉幽幽怨情出发,体会三国时期的豪情,再到魏晋南北朝的人间天堂。 
  西汉至东汉 
  400年间的诗歌创作,包括文人创作和民间歌谣。汉代诗歌是在《诗经》、《楚辞》和秦、汉民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大致经历了从民间歌谣到文人创作、从乐府歌辞到文人徒诗即“古诗”、从四言体到五言体、从骚体到七言体,从叙事诗到抒情诗的发展过程。其中以两汉乐府民歌和东汉后期无名氏文人五言古诗的成就最高,影响最大。 
  五言诗,古代诗歌体裁。全篇由五字句构成的诗。汉代以前,偶有五言的诗句,但没有完整的五言诗。五言诗是在两汉民谣和乐府民歌中首先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据《汉书•五行志》和《尹赏传》所引西汉成帝时歌谣,已为完整的五言形式;东汉时的《陌上桑》、《江南可采莲》等,已是比较成熟的五言作品。东汉末年无名氏《古诗十九首》的出现,标志着五言诗已经达到成熟阶段。至建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五言诗已“居文词之要”(钟嵘《诗品》),成为最盛行的诗体,出现了大批名作。 
  “古诗”的原意是古代人所作的诗。它与两汉乐府歌辞并称,专指汉代无名氏所作的五言诗,形成一个具有特定涵义的专类名称。并且发展为泛指后来具有“古诗”艺术特点的一种诗体。初唐以后,产生了近体诗,其中即有五言律诗、五言绝句。唐代以前的五言诗体便通称为“五言古诗”或“五古”。 
  二、《古诗十九首》 
  《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南朝梁萧统的《文选》,究竟产生于何时,由何人所作,有种种不同的说法。近代梁启超根据《古诗十九首》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上具有某些共同特点,指出它们“虽不是一个人所作,却是一个时代──先后不过数十年间所作”,并论证它们应是东汉后期安、顺、桓、灵帝年间,约公元2世纪的作品,取得了比较合乎实际的结论。   
  东汉桓帝、灵帝时,宦官外戚勾结擅权,官僚集团垄断仕路,上层士流结党标榜,文人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