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1920字。
遵义市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
语文试题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部编版必修下册第一至五单元。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和欧洲(或日本)的中世纪封建社会结构相比,中国漫长的朝代期有一个显著特色:文人士大夫阶层逐渐崛起成为社会结构的统治阶层,到了明清,士农工商的社会等级分层已经确立。促成这一现象的就是科举制度的逐步推广。科举制度从隋唐兴起一直延续至晚清,到1905年才被废弃。科举制有其民主的一面,可以说本质上是一个民主的体制:以教育为中心,不讲血缘、身份和背景,凭自己的努力和资质便可改变自己的人生,进入社会的精英统治阶层。科举制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全方位的巨大的影响,但最重要的影响在于使中国的政制建基于世俗的文治。由科举产生的士大夫文官体系有两个作用:一方面,皇帝作为所有考生的终极考官,可以揽尽“天下英才”为皇家服务;另一方面,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力也受到一个庞大的以宰相为首的官僚体系的遏制。
当然,说科举制本质上是“民主”的机制,话似乎说得满了一点。比如女性从来都不包括在内,虽然到明清时期已经有大量受过教育的女性,中国历史上也出过好几位女皇,比如武则天,她对科举制的推动和发展起过很大的作用。但总体来讲,就统治阶层的构成来看,我们可以看到明显的历史进步:以血缘为本的贵族逐渐被以才学能力为准的学者代替。早在汉武帝时,在董仲舒等汉儒的推荐下,朝廷便设有太学,推广儒学,并采取考试方式招纳人才。但在汉代,入仕主要还是要靠贵族阶层人士的推举。到了隋朝才正式确立科举制,明确规定以此方式招揽天下英才入仕。隋短命,但该制度在唐朝得以延续,并得到发扬光大。到了宋代,科举制已经非常成熟,及至明清而鼎盛。一路下来,科举制在中国文化和政治生活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普天下读书人经过层层筛选,每隔几年便从帝国各个角落赴京会试,这成为中国文化特有的景观。从此,中国文化本质上就是一种精英文化,其生产者是受过教育的读书人,而他们从小到大受的教育主要就是为了科举考试。
不是考一次,而是从地方到省级到全国性的一系列考试。考生十来岁就可以参加乡镇级的考试,通过后称为“秀才”。秀才还不够格做官,但可以继续参加省级的考试。即使没通过省级考试,秀才也属于地方上的绅士阶层,不用服劳役,并参与乡村的治理。另外,很多秀才以教书为业,辅导儿童。通过省级考试的称为“举人”,举人可以在地方和省级加入仕的行列,也可以继续参加全国性的“会考”。会考又分两个阶段,全国各路考生汇聚京城,参加统一考试,通过这次考试的考生还要继续参加殿试,由皇帝亲自主考(大部分情况是由皇帝指定的代表主持)。考完后,所有考生都被赋予“进士”头衔,再按成绩分为一等、二等、三等,其中一等前三名称为“状元”“榜眼”和“探花”。
考试科目各朝也有所不同。一般来讲,考试内容不外乎儒学“六艺”,包括诗赋及对儒家经典的理解。到了朝代期晚期,考试内容局限于儒家的“四书五经”,要做一篇结构合理工整严谨的“八股文”。不管怎样,中国的文人精英通过科举考试获取“功名”,考试规
1. 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随着科举制的不断推广,士农工商的社会等级分层在明清时期确立,科举制度最后在晚清被废除。
B. 科举制的发展推动着社会统治阶层构成的变化,从注重血缘为本的贵族居多到注重才学的学子居多。
C. 虽然每个朝代科举考试的科目有所不同,但传统儒家经典始终是科举考试中不变的重要主题。
D. 范仲淹通过勤学科考改变了自己的命运,步入仕途,这表明科举制度让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力受到遏制。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京城举行科举会试,全国上下的读书人在会试时从各地前往京城赶考,构成独特的文化景观。
B. 科举考试中,“秀才”用来指称通过乡镇级考试后的考生,其在地方上属于绅士阶层,享有部分特权。
C. 科举考试过程中采取了严格的措施以防营私舞弊,如考场设置、隐蔽姓名、改换字体,甚至临时更换题目等。
D. 因为受传统文化中“学而优则仕”“书中自有黄金屋” 理念的影响,所以全国政协委员都喜欢阅读《论语》。
3. 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一第二段有关科举制度带来 社会进步和变革的观点的一项是( )
A. 《太平广记》记载,李君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不中,在绝望中却碰到了公然标价出卖进士的侍郎郎君,要钱一千贯可致及第。
B. 北宋名臣陈襄说:“虽山野贫贱之家子弟,苟有文学,必赐科名,身享富贵,家门光崇,户无徭役,麻荫子孙,岂不为盛事哉!”
C. 李德裕提出朝廷显官须由公卿子弟担任,理由是其自小就熟悉官僚机构的运作方式,在处理政务方面的能力要强于寒士及第者。
D. 宋孝宗下定决心破例提拔林幼玉,但遭到百官们的强烈反对。他们援引“女子无才便是德”,声称朝堂上的事务绝非女流之辈所能涉猎。
4. 下列对材料的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论证思路清晰,从科举制的特点到发展历程等,最后强调科举制对中国社会和文化的重要贡献。
B. 八股文现在多用来比喻空洞死板的文章等,但是材料一第四段中的“八股文”在文中的含义不是贬义。
C. 材料二记者的提问指向不明确,杨朝明在回答时予以纠正,他从全国政协委员这个特殊群体的角度来解读阅读《论语》的意义。
D. 材料二中,杨朝明把大众阅读《论语》 目的等与全国政协委员们读《论语》的目的进行比较,突出后者的意义。
5. 材料一提到科举制度“本质上是一个民主的体制”,但也承认“话似乎说得满了一点”。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时间的味道
陈 新
还有一个故事,也与时间有关。表面的浮浅和内质的醇厚,都是时间的季节呈现。
几年前,穿行在人生青年秋色中的老袁刚搬来与我做邻居时,给人的印象挺不错的,因为他开朗热情,对人客气。
俗话说,阎王不打笑脸人,大家无法拒绝一颗和善的心。尤其是得知老袁离婚后,除了带走孩子,几乎净身出户时,大家更对憔悴忙碌的老袁充满了同情。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邻居们却发现,开朗的老袁其实身上罩着一层令人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