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4题,约10690字。

  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3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共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道家思想的核心是无为,主张顺自然、因物性,而儒家思想的核心是有为,强调制名(礼)教、规范人性。这两种类型思想的不同和对立是显而易见的,而两者在历史上相互补充、相互吸收,共同构成中国文化的基本格局、中华民族的主要精神,同样也是显而易见的。诚如班固所说,“其言虽殊,辟犹水火,相灭亦相生也”“相反而皆相成也”。
  人们经常把道家的无为理解为一种消极逃避,什么都不去做。其实,这很不全面,也不准确。应当指出,在道家内部存在着消极无为和积极无为两种不同的学说,他们对于无为思想精神的理解是很不相同的。道家的庄子学派总的说来比较偏向于消极的无为,他们追求一种“堕肢体,黜聪明”的“坐忘”(《庄子•大宗师》)和“形如槁木”“心如死灰”的“吾丧我”(《庄子•齐物论》)的自我陶醉的精神境界。而道家的老子学派所说的无为就不完全是消极的了。老子所谓的无为,主要是“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老子》六十四章)。他强调的是“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老子》五十章)和“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老子》二十二章),即不自作聪明、不自以为是、不自居功劳、不自我夸耀。所以,老子的无为并不是什么也不为,而是主张为而不恃,是要以退为进、以曲求全、以柔胜刚。荀子在批评庄、老二家学说时,一则说“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荀子•解蔽》),一则说“老子有见于诎(曲),无见于信(伸)”(《荀子。天论》),对于两者思想精神的不同之处,抓得相当准确,点得十分明白。
  韩非在吸收老子无为思想时,强调的只是君道的无为,而臣道是应当有为的。韩非认为,君主的任务主要是把握原则、任用百官,如果事必躬亲,不仅忙不过来,也做不好,而更严重的是,它将极大地妨碍和打击臣下百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所以,君道的无为可以更好地发挥臣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汉初黄老之学所强调的无为而治,又进一步表彰臣道的无为。汉初的主要政治经济政策是与民休养生息,强调尽可能少地去扰民,充分调动和发挥百姓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利社会秩序的稳定和经济的复苏,汉初黄老之学同时表彰臣道无为,正是出于这样的背景。今存《淮南子》一书中,保存了不少汉初黄老的学说,其中论及无为思想处,有许多积极的方面。如其说:“无为者,非谓其凝滞而不动也,以其言莫从己出也。”(《主术训》)总而言之,“所谓无为者,不先物为也;所谓无不为者,因物之所为也。所谓无治者,不易自然也;所谓无不治者,因物之相然也。”(《原道训》)这里所讲的无为,都具有相当积极的含义,是很值得我们注意的。
  由此可见,道家的无为思想并不是与有为截然不相容的,而从其积极精神方面讲,道家的无为是为了达到更好的有为,乃至于无不为。
  同样,儒家的有为思想也不是截然排斥无为的,儒家主要经典《论语》,也记载有孔子称颂天道自然无为的言论,如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阳货》)又说:“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卫灵公》)儒家对于自然界的法则也是极为尊重的,强调人类在生产活动中定要按自然界的法则去行动。如荀子说:“养长时则六畜育,杀生时则草木殖。”“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鼋鼍、鱼鳖、鳅鳝孕别之时,罔罟、毒药不入泽,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污池、渊沼、川泽谨其时禁,故鱼鳖优多,而百姓有余用也;斩伐养长不失其时,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也。”(《荀子。王制》)这些防止人类有为活动的随意干预,积极尊重自然法则的无为思想,是儒、道两家一致认同的。
  (摘编自楼宇烈《中国文化中的儒释道》,有删改)
  材料二:
  孔子世界观中的怀疑论因素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知其不可而为之”等等),一方面终于发展为荀子、《易传》的乐观进取的无神论(“制天命而用之”),另一方面则演化为庄周的泛神论。孔子对氏族成员个体人格的尊重(“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一方面发展为孟子的伟大人格理想(“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另一方面也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把道家的无为理解为一种消极逃避,什么都不去做,这很不全面,也不准确,其中老子学派所说的无为就有许多积极的方面。
  B. 韩非和黄老之学都吸收了老子的无为思想,韩非强调君道的无为,黄老之学强调臣道的无为,两者追求完全不同。
  C.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虽存在不同与对立,但相灭相生、相反相成,都是显而易见的。
  D. 荀子强调艺术的人工制作和外在功利,庄子则强调美和艺术的独立,二者既对立又协调,促进中国艺术的不断发展。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我国古代的各个历史时期,道家的无为可以充分调动和发挥百姓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和经济的复苏。
  B. 庄子的“吾丧我”“不自伐”,本质上都是超然物外、物我两忘的境界,这是作者批判的消极无为思想。
  C. 儒、道表面看来离异而对立,但实际上刚好相互补充而协调,因为它们都是由孔子的世界观发展演化而来。
  D. 班固论述儒、道两家思想时说“其言虽殊,譬犹水火,相灭亦相生也”,指出了儒、道两家 核心思想不是绝对不可调和或相互统摄的。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道家的庄子学派追求自我陶醉的精神境界,偏向于消极的无为;老子学派则主张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有一定积极性的无为。
  B. 材料一最后一段引用《论语》《荀子》之中的句子是为了证明儒家形成了早期的保护环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思想。
  C. 孔子的言论“恭已正南面而已矣!”与荀子的“养长时则六畜育,杀生时则草木殖”,都属于无为思想。
  D. 儒家有为思想不是截然排斥无为的,强调积极尊重自然法则,防止随意干预,也是一种无为思想。
  4. 下列选项中最适合论证材料二“儒、道互相补充而协调”观点的一项是(   )
  A. 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兼爱》)
  B.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礼记》)
  C. 天下有道则现,无道则隐。(《论语》)
  D.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逍遥游》)
  5. 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青鸟①(节选)
  [比利时]莫里斯•梅特林克②
  一间樵夫小屋的内部,简陋,乡土气,但绝非惨不忍睹。壁炉里煨着火。厨房器皿,衣柜,大面包箱,挂钟,纺纱机,水龙头等等。桌上点着一盏灯。衣柜角两边蜷伏着一狗一猫,鼻子藏在尾巴下沉睡着。它们中间放着一大块蓝白两色的大方糖。墙上挂着一个圆形鸟笼,关着一只斑鸠③。背景有两扇关闭的百叶窗。一扇窗下有张凳子。进口房门在左边,横着一根门闩。右边另有一扇门。有道扶梯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