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14570字。

  *琵琶行并序
  胡儿能唱琵琶篇
  犹如“大珠小珠落玉盘”一样清脆美妙,白居易的《琵琶行》已经在这个世界上弹奏了一千多年。它和它的姊妹篇《长恨歌》一道,成为奉献给千秋万代的艺术精品,有道是“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这首传世绝唱的奇妙之处在于,作者对自己命运经历的描绘,在诗中却是淡入淡出,只把一怀愁绪倾泻在琵琶曲的美妙和歌女的凄凉身世中。《琵琶行》之所以能响彻千年,大概正是这种悲剧美的力量。
  一声长恨回荡在历史的天空……初长成的杨家女,重色思倾国的汉皇,在你的笔下,一曲爱情的绝唱已经拉响。
  在这清冷的秋江月夜,两个脆弱而忧伤的生命相遇,两种内容不同但形式相似的命运撞击出了强烈的火花。这火花,既温暖了彼此孤寂的灵魂,也同时照亮了那个时代!
  文化传承与理解——知识积累,素养提升
  1.文学常识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一曲《琵琶行》,司马青衫湿。这是同情的泪,表现了诗人对被压在最下层的艺伎的理解和同情。这也是伤感的泪,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心灵呼应,使白居易不能不联想起他自己遭贬流落的命运。
  2.写作背景
  《琵琶行》作于唐宪宗元和十一年(816)秋天,时白居易四十五岁,任江州司马。白居易在元和十年以前先是任左拾遗,后又任左赞善大夫。元和十年六月,唐朝藩镇势力派刺客在长安街头刺死了宰相武元衡,刺伤了御史中丞裴度,朝野大哗。藩镇势力在朝中的代言人又进一步提出要求罢免裴度,以安藩镇的“反侧”之心。这时白居易挺身而出,坚决主张讨贼,认为否则国将不国。白居易这种主张本来是对的,但因为他平素写讽喻诗得罪了许多朝廷的权贵,于是有人就说他官小位卑,擅越职分。再加上有人给他罗织罪名,于是被贬为江州司马。司马是刺史的助手,但实际上在中唐时期这个职位是专门安置“犯罪”官员的,是变相发配到某地去接受监督看管的。这件事对白居易影响很大,是他思想变化的转折点,从此他早期的斗争锐气逐渐消磨,消极情绪日渐增多。
  《琵琶行》作于他贬官到江州的第二年,作品借着叙述琵琶女的高超演技和她的凄凉身世,抒发了作者个人政治上受打击、遭贬斥的抑郁悲凄之情。在这里,诗人把一个琵琶女视为自己的风尘知己,与她同病相怜,写人写己,哭己哭人,宦海的浮沉、生命的悲哀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