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6640字。
百合花
诗意青春
青春,诗一般的年华,花一般的岁月。青春,燃烧着激情,追求着梦想,憧憬着未来……正如郭沫若所说:“人世间,比青春再可贵的东西实在没有。”不同的年代,一样的青春。青春,不会因战火和硝烟而黯淡,也不会因贫穷和落后而褪色。今天,就让我们阅读当代著名的女作家茹志鹃的小说,通过她细腻而富有诗意的笔触,去感受那个年代里的青春情怀。
文化传承与理解——知识积累,素养提升
1.文学常识
茹志鹃 (1925年9月13日—1998年10月7日),浙江杭州人。当代著名女作家,当代著名作家王安忆的母亲。
她的创作以短篇小说见长。笔调清新、俊逸,情节单纯明快,细节丰富传神。善于从较小的角度去反映时代本质。曾用笔名阿如、初旭。家庭贫困,幼年丧母失父,靠祖母做手工换钱过活。1943年随兄参加新四军,一直在部队文工团工作,任过演员、组长、分队长、创作组组长等职。从南京军区转业到上海,在《文艺月报》做编辑。
茹志鹃的作品大约可分为三类,一类是以《如愿》《春暖时节》《静静的产院》为代表,注重在对人物心理的探究中勾画人物的性格特征并触及他们的精神历史;一类是以《百合花》《高高的白杨树》为代表,抒情性较强的作品;一类是以《关大妈》《三走严家庄》为代表,反映革命斗争题材的作品。《百合花》是其处女作,也是其代表作。
茹志鹃的可贵之处在于她不为当时流行的创作思潮所左右,坚持写自己最熟悉的生活,发挥自己的艺术特长,形成与众不同的美学风格,像极了一朵纯洁清雅的百合花!
《百合花》是一出悲剧,浓浓的悲剧意识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认识和生命的关怀。它超越了人情和人性,直面生命,是对生命意志的讴歌,是生命的美丽与张扬。
2.写作背景
茹志鹃写这篇小说时,正是反右斗争后不久,她的家庭成员是这场扩大化运动的受害者。冷峻的现实使她“不无悲凉地思念起战时的生活和那时的同志关系”。战争使人不能有长谈的机会,但是战争却能使人深交。有时仅几十分钟、几分钟,甚至只来得及瞥一眼,便一闪而过,然而人与人之间,就在这个一刹那里,便能够肝胆相照,生死与共。
《百合花》里的人物事件并非来自真人真事,但小说里描写的战斗及战斗的时间地点是真实的。1946年中秋节,总攻海岸之战打响,茹志鹃在总攻团的前线包扎所做战勤工作。她在包扎所的第一个工作就是去借被子。战斗开始后,她负责记录那些牺牲战士的姓名单位,在这过程中不禁设想他们的家庭亲友、他们生前的愿望,以及他们心中的秘密。当时的情景和想法她一直没有忘记。
茹志鹃作为近代著名的作家,善于用单纯明快的笔调描写生活中的普通人、家务事和儿女情。无论男女老少,都有一种纯朴和清新的味道,给人一种纯正的美感。这在《百合花》中体现得最为深刻。
3.相关知识
女性文学
女性文学是诞生于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以五四新文化运动为开端,具有现代人文精神内涵,以女性为经验主体、思维主体、审美主体和言说主体的文学。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