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20840字。

  石景山区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高一期末试卷
  语文
  本试卷共10页,100分。考试时长120分钟。
  考生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共14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积墨,中国山水画用墨由淡而深、逐渐渍染的一种技法。北宋郭熙云:用淡墨六七加而成深,即墨色滋润而不枯。元黄公望云:作画用墨最难,但先用淡墨积至可观,然后用焦墨、浓墨分出畦径远近,故在生纸上生出许多滋润处。
  ——汉荣书局《艺术大辞典》
  这是论山水画,真可谓“墨分五色”,古人之精义如此。但那道理也不限画山水。我闻画家说人物衣饰的着色,也是此理:比如说女红裳蓝带,都不是简简单单涂上一层颜色的事,而是先用何色作底,后用何色递加,如此几道工序,而后那色彩厚润,迥与单薄之气味不同。我想,脂砚斋在评论笔法时,就提到过“此画家三染法也”,应该就是同一意义了。
  这种笔法,“框架”本来实在是个“写意”的轮廓,只因他随着文情的进展,不断地一层又一层地“积墨”与“三染”,于是我们感受到的印象,已不再是“粗线条”了,倒像他用笔十分之工细了。奥妙端的就在这里。
  事实上,雪芹写人物,是这个人初上场,只给你一个“写意”的“框架”,后来此人每出场一次,便往他身上加“墨”加“染”一次——如此者积至很多“加”,于是那人可就不再是个“扁”的“呆”的了,变成了“凸”的和“活”的了。
  (取材于周汝昌《红楼艺术的魅力》)
  材料二
  曹雪芹写人,如何“积墨”呢?不谈宝、黛、钗,也不说王熙凤或史湘云,我们来回顾一下宝玉身边的麝月,作品中的小人物也是在“积墨”中“活”起来。
  麝月的名字第一次出现,是第五回宝玉在秦可卿卧室午睡,“只留袭人、媚人、晴雯、麝月四个丫嬛为伴”,这只说明麝月是宝玉身边的四大丫嬛之一,排行老四。
  1. 根据材料一,下列关于“积墨”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积墨,是中国山水画创作中的一种技法,是用墨渍染的技法。
  B. 郭熙所言是指出用淡墨积,多次积加,墨色成深,滋润而不枯。
  C. 黄公望所云是先用淡墨积,再用深墨积,区分层次,画作滋润。
  D. 周汝昌所闻是积墨之理不限画山水,着色用“积”,色彩厚润。
  2. 根据材料一,下列对曹雪芹用“积墨”写人物的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人物初次登场,只给出“写意”的“框架”,只是模糊“亮相”,行文用笔简洁精炼。
  B. 人物随后每次出场都加“墨”加“染”,在情节发展中展现风采,其形象特点不断丰富。
  C. 写人物积至很多“加”,犹如山水画用墨由淡而深,人物形象已由“粗线条”而“工细”。
  D. 经由“积墨”塑造,人物“凸”“活”,形象“立体”“生动”,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
  3. 材料二呈现了对曹雪芹用“积墨”写麝月的分析,你从中获得了哪些探讨整本书人物形象的经验?请分条陈述。(至少两条)
  4. 参看两则材料,回顾本学期通读的《红楼梦》,从下面两道小题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
  (1)如果依然探讨麝月这一人物,你能发现什么新角度对其进行梳理和分析?请明确所选新角度,并结合《红楼梦》相关内容简要说明选择理由。
  (2)如果依然分析曹雪芹如何用“积墨”写人物,你会选择贾雨村、晴雯、刘姥姥中的哪一位作分析对象?请明确所选分析对象,并结合《红楼梦》相关内容简要说明选择理由。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C.“再用深墨积,区分层次,画作滋润”错,材料一是说“用焦墨、浓墨分出畦径远近,故在生纸上生出许多滋润处”,选项曲解文意。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
  二、共19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文一】
  谏逐客书
  李斯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缪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