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题,约15950字。
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开学考试高二语文试题
说明:1.本试卷共8页,满分150分。
2.请将所有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答在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2分)
(一)现代文阅读一(本题共5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林如海死后是否有巨额家产留给林黛玉,自清代便是人们探讨的话题。涂瀛在《红楼梦论赞•红楼梦问答》中首提此说:“林黛玉葬父来归,数百万家资尽归贾氏。”
论者坚持认为林如海留下巨额遗产并流入贾府,依据主要有三:一是第七十二回贾琏说“这会子再发个三二百万的财就好了”,曰“再”说明有“初”,当初可发的三二百万之财只能来源于林如海遗产。二是第二十五回王熙凤指着贾宝玉向林黛玉道:“你瞧瞧,人物儿、门第配不上,根基配不上,家私配不上?那一点还玷辱了谁呢?”三是巡盐御史属肥缺,一定会积揽下大笔私财。其实,“再”有“如果”义,是常见义项,贾琏此语中完全可解释为“如果”,并不意味着有发过三二百万财的初次情况。王熙凤说贾宝玉在人物、门第、根基、家私方面能配得上林黛玉,这是婚配方面的常见提法,并不说明林黛玉也有大笔家私,特别是此处是说贾宝玉能配得上林黛玉,并未提林黛玉能配得上贾宝玉,“配得上”是单向度的,贾宝玉一定比林黛玉更好或不比其差,并不能反过来说明林黛玉不比贾宝玉差,就如第二十九回贾母所说贾宝玉的对象标准:“便是那家子穷,不过给他几两银子罢了。只是模样性格儿难得好的。”这种情况自然也属于贾宝玉能“配得上”对方。
至于认为林如海有巨额遗产,并且林黛玉可以继承至少一部分,从生活逻辑上是成立的——林如海即便从书中所写看,也不会是穷官,林家无论是户绝而林黛玉继承家产,还是按惯例从宗族立祀而为林黛玉预留嫁妆,林黛玉都会有一笔财产。但关键问题是如果写到了林家财产并由林黛玉继承,对小说情节特别是宝黛爱情、对林黛玉形象是有益还是有害?也就是说,艺术逻辑上是否讲得通,是否需要这样写?
林黛玉在贾府的生存状态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寄人篱下,二是孤高脱俗。两者是互相依存的,这又直接影响到其性格心理及命运结局。如果林黛玉拥有一笔较大的财富,显然就更有物质及自尊的底气,不会时刻敏感小性,不会无所依靠而只能沉溺到爱情及审美追求中,不会完全是“瘦泪病愁”的形象,不会有第四十四回中向宝钗倾诉的那些“金兰语”,一句话,不会有那个孤弱无助、伤感深情、惹人怜惜的林黛玉形象。这就意味着从艺术逻辑看,要维护作者所设定的林黛玉形象,就不能让她有大笔私财。
既然如此,那为何不写林如海是个小户穷官(比如秦业),而写其是书香门第、巡盐御史?大概有四方面原因:一是贾母出于对贾敏的钟爱,择婿时讲究大体的门当户对;二是为林黛玉出众的才学、修养提供必要的成长环境;三是有资格和机会请贾雨村为西席,从而串联起相关情节;四是曹雪芹先祖曾任此职,为怀念而写人。上述第二、三点都是出于艺术逻辑考量。
那么,有没有可能既按生活逻辑让林如海留下大笔遗产,又考虑艺术逻辑而让林黛玉不知有此遗产?也就是如前述一些学者所言那样,贾府接受了林家遗产,而未告诉林黛玉。这样写会带来另外的问题:若贾府向林黛玉隐瞒了大笔私财,显然降低了贾府这个尚处于鲜花着锦、烈火烹油时期的百年旺族的品质格局,特别是如果贾府擅自将遗产用于修建大观园,肯定会制造林黛玉和贾府的矛盾,甚至是法律纠纷,这将直接影响现有的情节进程。实际上按书中所写,林黛玉是以一种彻底的寄人篱下的心态生活的,她自己从未意识到有一笔私有财富,贾府也从未表现出按接受了林家一大笔私财的方式去安排林黛玉的生活,其所有的待遇,都是基于亲缘关系特别是贾母的疼爱。
涂瀛当年也看到了林家遗产对林黛玉形象的冲击,指出:“或问:林黛玉聪明绝世,何以如许家资而乃一无所知也?曰:此其所以为名贵也,此其所以为宝玉之知心也。若好歹将数百万家资横据胸中,便全身烟火气矣,尚得为黛玉哉?然使在宝钗,必有以处此。”涂瀛认为从艺术角度看林黛玉不必、不应知道巨额遗产问题,这当然是正确的,但没有指出如何才能让林黛玉“不知”,似乎认为林黛玉实际知道但没放在心上,这显然不符合书中所写。陈大康先生肯定此艺术性考量,并顺此思路试图解决这一问题,认为贾母等人没有告诉年幼的林黛玉,林黛玉具有一定的经济头脑,后来应是猜测到有遗产,但注意力在与宝玉的相知相爱上,并未细究。这一思路同时还涉及这一连带问题:贾母为解决遗产已消费问题或为确保其留在贾家,故支持宝黛婚事。前文已述若林黛玉知道有大笔遗产在贾家,定不会有如此强烈的寄人篱下之感。至于宝黛婚事,贾母一直没有考虑林黛玉,已是学界的基本共识。也就是说,认为林家有大笔遗产流入贾府,面临着阐释上的诸多困难。既然从艺术逻辑看,林黛玉不必、不应知道有巨额财产,那有什么必要非要写林如海留下巨额遗产,由此造成阐释上的诸多矛盾呢?这其实反映出论者对小说艺术逻辑的独立性、必要性认识不足,习惯于用生活逻辑来解释情节,特别是那些认为是隐性的情节内容。涂瀛及当代学者既认为林如海留下巨额遗产,又认为林黛玉不受遗产影响,实际上是认为生活逻辑应该并且可以与艺术逻辑协调、兼得,但我们从具体情节中看到的情形是两个方面有诸多冲突,无法协调统一,作者只好舍去不写家产问题,也就是说若生活逻辑造成不便甚至带来妨害,为了艺术逻辑,可以忽略甚至违背生活逻辑。
(摘编自张平仁、孙旭《矛盾与平衡:〈红楼梦〉中的生活逻辑与艺术逻辑》)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在涂瀛看来,林如海不仅有巨额家产,还借助林黛玉之手把其财产转给了贾府。
B.当生活逻辑与艺术逻辑发生矛盾的时候,《红楼梦》更倾向于选择艺术逻辑加以创作。
C.作者认为,林如海有无巨额遗产并不影响宝黛爱情的情节以及人物形象的塑造。
D.缺乏对生活逻辑与艺术逻辑关系的认知,是人们对林如海有无巨额遗产争论的根源。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当年曹雪芹在把林如海定位在小户穷官还是书香门第方面应该有过思想斗争。
B.从贾府地位、情节发展以及黛玉性格的形成方面来看,林如海应该没有巨额遗产。
C.对于巨额遗产与林黛玉形象的矛盾,涂瀛从艺术角度认为林黛玉不必知道巨额遗产的问题。
D.贾母从未考虑宝黛婚事,这是学界的共识,因此林家的遗产对贾母的决策没有影响。
3.下列有关原文论证的图示,最为准确的一项是(3分)( )
A.
B.
C.
D.
4.根据文本的阐述,下列选项不符合文本观点的一项是(3分)( )
A.《装在套子里的人》中的别里科夫外在的形象充满着更多艺术逻辑的思考。
B.《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林冲出门时试探火盆里的火有着生活逻辑的意味。
C.《百合花》中,“我”在通讯员牺牲后“强忍着眼泪”的细节是生活逻辑使然。
D.《祝福》中鲁四老爷坚决不让捐了门槛的祥林嫂参与祭祀,包含着艺术逻辑的考量。
5.本文围绕林如海究竟有无巨额遗产的问题,指出当生活逻辑与艺术逻辑发生矛盾时可以舍弃生活逻辑。请以蒲松龄的《促织》或卡夫卡的《变形计》为例,谈谈你的理解。(4分)
(二)现代文阅读二(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社戏(节选)
沈从文
萝卜溪邀约的浦市戏班子,赶到了吕家坪,是九月二十二。一行十四个人,八个笨大衣箱,坐了只辰溪县装石灰的空船,到地时,便把船靠泊在码头边。掌班依照老规矩,带了个八寸大的朱红拜帖,来拜会本村首事滕长顺,商量看是在什么地方搭台,哪一天起始开锣。
半月来省里向上调兵开拔的事,已传遍了吕家坪。不过商会会长却拿定了主意:照原来计划装了五船货物向下游放去。长顺因为儿子三黑子的船已到地卸货,听会长亲家出主意,也预备装一船橘子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