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8题,约17270字。
天河区2023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
高二语文
本试卷共8页,满分为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学生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座位号和考号填写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上。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或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作家网访谈栏目邀请中国作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委员、文学评论家张莉和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当代作家徐则臣做了主题为“以文学的方式参与世界性叙事”的对谈。
张莉:前几天,我看了你谈汪曾祺的那篇文章,谈得很好。你提到,汪曾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写作,不是要回到那个时代,而是用今天的视角去看以往的生活,这一点特别重要。你最近的很多想法,其实也都是关于如何再次激活个人的写作。
徐则臣:这两年我在想,像汪曾祺那样,为什么到八十年代他都快六十岁的时候,还能重新进入一个创作的鼎盛时期?一定有新东西刺激他,他也有新东西被激活,才可能出现这种现象。我注意到,他在1991年给新潮作家重提了一个建议,要补两门课,一门课是古典文学,另一门课是民间文学。这两点,跟我这几年的思考很契合。
张莉:你把读汪曾祺时所产生的想法试图转化到你的写作里面。
徐则臣:没错,像《虞公山》《玛雅人面具》《蒙面》等我这几年新写的短篇,都是在力图把中国古典文学和民间文学的一些叙事资源做相应的转化。
张莉:近来的这些短篇,你已经离开了原来的那个文学故乡,有了世界性的视野。跟你的生活变化有关系?
徐则臣:我一直在梳理自己的写作资源,在梳理的过程中,发现我在古典文学和民间文学这两块存在不少短板,正好这几年我想处理一些海外生活经验,所以就写了《玛雅人面具》这一系列小说。我想把我的体验跟中国文化和经验结合起来,在两种文化之间形成一种对话关系。
张莉:最近的系列小说,感觉你在试图打破那种国别的界限,会看到文化与文化的流动,一个人从这个国家到另一个国家的流动,从中会重新理解何为流动意义上的世界性和国际化。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变化呢?还是作家理解世界、看待世界的方式在发生变化?
徐则臣:是的,写作的观念一直在变化,但也一脉相承。多年前,我之所以开始写北京,是因为找到了一个有效的比较的视角。奈保尔给了我很大启发,他的人物一直在第三世界和第一世界之间游走,从印度、特立尼达到英国或美国,不同的世界、文化,不同的语境和生活现场,一个人该如何自处?他的身份认同和心理认同如何建立?我写的那些人从故乡到城市,从外省到北京,从前现代到现代,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和奈保尔的人物在经验上几乎是同构的。这个系列的写作让我积累了处理跨地域、跨文化问题的经验,才有了现在水到渠成地将思考和写作的触须探入国际视野的尝试。在这个系列的小说里,我一直在强调差异性。过去不同人、不同群体、不同文化之间交流的原则是求同存异,现在可能得求同的同时也求异。说到底,“同”是交流得以展开的前提,而“异”才是交流的目的:相互从对方那里获得差异性,如此才可能交流互鉴、相成相长。差异性让交流有了更多的维度,更多的可能性。
张莉:关于海外生活的书写,我注意到,其实你也使用了中国叙事的方法,没有翻译腔。你是在有意识凸显中国小说的主体性。
徐则臣:因为我在系统地阅读古典文学,有一点不成熟的体会,想尝试对传统文学的叙事资源做一些现代转化。那就用“最中国”的方法去解决“最世界”的题材。最近的一些小说,我把“三言二拍”和《聊斋》(既《聊斋志异》,下同)的东西融进去了。目前的效果好像还可以,起码看起来有点意思。
张莉:这个想法挺好。其实我们应该聊一聊《聊斋》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影响问题,这是你博士论文的题目。
徐则臣:那天在北师大的讲座里,我提到了刀郎的《罗刹海市》。《罗刹海市》是《聊斋》中的名篇,之前很多人看它可能就像看一个文学标本,看的时候感叹一下蒲松龄的才华和小说的精妙,但看完也就完了,因为《罗刹海市》跟我们的当下生活完全是断裂的,接不上茬。刀郎把它的茬接上了,蒲松龄的小说和当下生活之间,以一首同名歌曲的形式建立了联系。刀郎证明了有些沉睡的乃至被我们误以为已经死去多时的文学遗产还可以活过来,而且活得相当精彩、相当及物。所以,我可能会把刀郎的《罗刹海市》以合适的方式写进论文。
张莉:刀郎的改编使《聊斋》重新进入我们的公共文化生活,这些改编获得了全民关注,表面看跟文学没有关系,但细琢磨还是文学的辐射力,古典文学的辐射力,《罗刹海市》一下子回到了我们时代的文化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关于如何再次激活个人写作的问题,汪曾祺的写作经历及给新潮作家的建议,与徐则臣的创作思考不谋而合。
B. 徐则臣在近年的短篇小说中有意识地去超越原有的文学疆域,跨越国家间的界限,展现一种广阔的文学视野。
C. 徐则臣以中国传统文学的叙事资源为基础,进行了现代化的转化尝试,使之更贴近自己海外生活的实际情境。
D. 关于文学作品改编的维度,徐则臣强调应该坚守“当下立场”这一原则,以确保体现创造性转化的价值意义。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张莉作为评论家,聚焦徐则臣文学创作的变化,就小说写作如何与当前时代保持紧密契合的问题与其展开讨论。
B. 基于对差异性在文化交流过程中重要地位的理解,徐则臣认为,以往所倡导的求同存异原则已经变得不合时宜。
C. 在文学创作中用中国传统叙事方法去适配“最世界”的题材,徐则臣对自身这一尝试的效果持比较满意的态度。
D. 当下,将中国叙事融入世界性叙事体系,要求作家不仅要有清晰明确的创作理念,还要将其付诸有效的创作实践。
3. 根据材料,下列选项最符合作为创造性转化《聊斋志异》叙事资源的论据是( )
A. 贾平凹的《秦岭记》故事情节生动曲折,携带《聊斋志异》所蕴藏的传统文化基因,展现了大秦岭意趣横生的地域文化氛围。
B. 孙犁学习和借鉴《聊斋志异》笔记体小说的写作技法,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描绘,将生活琐事和人物性格刻画得栩栩如生。
C. 莫言的《生死疲劳》受《聊斋志异》魔幻现实主义风格的影响,借荒诞的想象书写现实,融入中国历史印记,情节奇幻生动。
D. 汪曾祺的《蛐蛐》改编自《促织》,融合传统与现代的视界,将现代意识注入故事和人物,使古老的故事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4. 结合材料相关内容,简要概括徐则臣小说创作发生改变的原因。
5. 这篇访谈的采访者如何做到在对谈中引发对话并将话题引向深入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文学的意义”与“文学作品改编的维度”混淆在一起。“关于文学作品改编的维度,徐则臣强调应该坚守‘当下立场’这一原则,以确保体现创造性转化的价值意义”,原文中徐则臣强调的是“文学的意义就在于一个‘当下立场’”,这并不是专门针对“文学作品改编的维度”而言,而是泛指文学创作和文学继承与转化的立场。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以往所倡导的求同存异原则已经变得不合时宜”曲解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下面小题。
苦恼
契诃夫
暮色昏暗。大片的湿雪绕着刚点亮的街灯懒洋洋地飘飞,落在房顶、马背、肩膀、帽子上,积成又软又薄的一层。车夫约纳周身雪白,像是一个幽灵。他在赶车座位上坐着,一动也不动,身子往前伛着,伛到了活人的身子所能伛到的最大限度。他那匹小马也是一身白,也是一动都不动。它那呆呆不动的姿势、它那瘦骨嶙嶙的身架、它那棍子般直挺挺的腿,使它活像那种花一个戈比就能买到的马形蜜糖饼干。
“赶车的,到维堡区去!”约纳听见了喊声。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