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170字。
走进探究的学习方式
江宁区铜井初级中学 许玉兰
课堂教学改革是新课程实施的中心环节。目前,正如火如荼地开展着的新课程改革非常强调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倡导探究式学习。什么是学习方式?
美国学者哈伯特·塞伦1954年首次提出“学习方式”这一概念,他认为,“学习方式”是学习者持续一贯地表现出来的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的总和。当代认知派心理学家布鲁纳等人从不同角度给“学习方式”分类,这里仅举具有代表性的四种:第一种按学习的形式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第二种按学习者控制程度分为自主学习和他主学习,第三种按学习的内容(新旧知识、经验)分为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第四种按学习的组织形式分为独立学习和合作学习。
首先,探究探究式学习的内涵。
翻开语文新“课程标准”第一页,“课程的基本理念”的第三条就是“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就意味着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对学生而言,探究式学习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张扬,创造性的解放,真正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角色。对教师而言,探究式学习意味着上课不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是共同提高;上课不是无谓的牺牲,而是专业提高和自我实现的过程,教师角色也应该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在的学生个体发展的促进者
那么,传统的语文教学的接受式学习与和新课程标准所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否矛盾?
关于接受式学习与探究式学习的关系。任长松作这样的阐述:接受式学习包括被动接受式和主动接受式(接受式探究),探究式学习包括接受式探究和发现式探究,其中接受式探究是接受式学习和探究式学习共同包含的。
探究学习是一种双重的学习过程。探索者对所研究的课程的学习,同时也是对探究过程的学习。从事探究学习的学生必须动用他们的才能、智慧和判断力,竭尽全力去解决一个问题,甚至学习态度也是极其重要的。因为在传统的学习情况下,学生伴随着"正确"答案的获得而得到慰藉和自信的情况下,就必须有足够的主动性去不断地追求各种答案。
被动接受式学习应属传统的语文教学,以知识为本位的课程结构导致以书本为中心、课堂为中心的教育模式根深蒂固,学生的语文学习仍处于记忆和理解水平,极少能达到发展性水平,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思维活动较为普遍的存在着依赖性、单一性的特点。教师一般都比较注意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但在教师自主作用得以充分发挥的背后,学生的主动自主发展和主体自主思维活动却被忽略,甚至出现了教师主体性代替或压抑学生主体性的情况。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自主活动整体缺少,学生缺乏自主性学习;教师与小组、学生个体与个体、群体与个体、群体与群体之间互动的多向的交流合作严重缺乏,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应试教育还有一定的市场,重教轻学,重知轻能,重记轻思的现象普遍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