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8970字。

  六盘水市2023-2024学年度高一年级学业质量监测试题卷
  语文
  (考试时长: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在答题卡上填写姓名和准考证号等相关信息并贴好条形码。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题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端午节,又称端五节、端阳节等,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是将中华各族儿女联系在一起的文化血脉。据《风土记》载:“仲夏端五,烹鹜角黍。”此当为“端五”的最早记载,到了唐代,“端午”才正式见载于文献之中。然而,对于端午节的历史起源,或因文献记载不足,或因对文献释读不一,学界对此众说纷纭。概言之,有“祭祀名人”起源说、“图腾祭祀”起源说、“恶月风俗”起源说。而在当下的中国社会,为普通民众所接受的是,将祭祀名人屈原的传说作为端午节的起源。
  自古以来,中国的传统娱乐节庆日,都与农事活动息息相关,端午节亦不例外。“端午”一词体现了古代先哲对天地自然现象的规律性认识,也代表了古代先民勤劳勇敢的朴素性格。在端午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鲜明的地域性特征。其中,南北具有明显的文化差异,江南地区也因为各自的风俗习惯不同,形成了著名的荆楚文化圈、江浙文化圈、西南文化圈等等。然而,在这些端午文化圈中,也有共同之处,如包粽子、赛龙舟等。这代表了端午文化独立发展,自成体系,却又融会贯通的特性,是中华文化包容性的外在表现之一。
  端午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顺应历史的变化,涌现出新的文化内涵,但其基本的精神内核从未改变。端午节的形成,体现了中华民族珍惜生命、热爱生活的积极心态,人们将这种祈求平安健康的心愿融入到端午节的人文习俗中,传递着热爱生活的美好愿望。不管是赛龙舟,还是吃粽子等,不仅使人心情愉悦,也能达到健身驱邪的目的。同时,这也表达了古代先民勤劳朴素、艰苦奋斗的性格特点,蕴含了人们积极、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对古代历史时期人们的生活起了积极的引导作用。
  以和为先、热爱和平是中华文化的核心理念之一。在端午文化的历史演进过程中,自然而然会受到这一文化理念的影响,从而顺理成章地继承这一文化内涵。端午节的发展史,源远流长,其文化内涵丰富,虽历经沧桑,却保持着与时俱进的发展态势,从而不断得到传承和新生。
  汉朝以前,端午节以祈福、避灾为主要的节日活动,经过汉朝、魏晋南北朝的节俗流变,以纪念屈原为代表的爱国情感则成为了端午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或者说热爱祖国成为了端午文化的关键元素。在中国历史上,爱国者不胜枚举,缘何将屈原融入端午文化之中?笔者以为,这与中华民族性格特征、国家整体安全观的形成紧密联系在一起,更代表了中华文化生生不息、岁岁相承的文化特性,以及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的相对独立性。楚国都城陷落的那一刻,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投汨罗江而逝,唤醒了人们内心深处最真实、最炽热的意识。这种爱国意识的觉醒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吃水不忘挖井人”,不忘“生我养我”的故土,怀有叶落归根的思乡情结。屈原在《离骚》中曾说道:“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此话表达了一种坚贞不屈,“虽九死其犹未悔”的爱国之志。这种不怕牺牲、不忘初心的家国理想,值得敬仰、值得学习。屈原热爱祖国,向往治世的美好愿望的破灭,国灭身亡是为殉节,也是那个时代士人家国观形成的雏形。这一宝贵的精神超越了时间、空间的限制,成为了中华儿女热爱祖国的模范。热爱祖国的家国观,已然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财富,亦对当今时代文化建设具有重大的教育意义。
  在中国古代,先民们运用自己的智慧战胜了恶劣的环境,扩展了生存空间。从夏至日到端午节俗的形成,象征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文明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识,美好幸福是文明建设的心理诉求。作为中华传统节日文化的代表,端午节被赋予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关于端午节的历史起源,因文献记载不足,学界将祭祀名人屈原作为端午节的唯一起源。
  B. 受以和为先、热爱和平这一文化理念的影响,端午文化顺理成章地成为了最优秀的传统文化。
  C. 因为经过历史的节俗流变,所以以纪念屈原为代表的爱国情感成为了端午文化的关键元素。
  D. 端午文化不仅是对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高度认同,更代表了中华民族精神的情感价值走向。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端午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鲜明的地域性特征,虽然南北差异明显,但异中有同。
  B. 端午节这天,人们往往会通过赛龙舟、包粽子等方式来传递热爱生活的美好愿望。
  C. 屈原热爱祖国,但治世愿望破灭,身亡殉节的做法说明那个时代士人的家国观早已形成。
  D. 传承好、保护好、发展好端午文化精髓,对谱写新时代传统文化新篇章具有重要的意义。
  3. 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端午节传统文化内涵的一项是(   )
  A. 蒲艾簪门,虎符系臂 ——曹雪芹《红楼梦》
  B. 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陆游《乙卯重五诗》
  C. 八神奉命调金鼎,一气回春满降囊。——瞿佑《屠苏酒》
  D. 榴花三日迎端午,蕉叶千春纪诞辰 ——范成大《鹧鸪天•仗下仪容笔下文》
  4. 下列对材料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二段运用对比论证和引用论证,论证了端午文化独立发展自成体系又融会贯通的特性。
  B. 材料中引用屈原诗句,将端午文化中的“爱国”这一文化内涵与屈原家国理想紧密相连。
  C. 端午文化由最初祈福避灾发展到如今寄寓中华儿女的思乡思友情,体现与时俱进的特点。
  D. 材料围绕端午节,从历史渊源、文化内涵、当代价值等三个方面来展开论述,思路清晰。
  5. 端午文化的当代价值有哪些?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因文献记载不足,学界将祭祀名人屈原作为端午节的唯一起源”错,以偏概全,根据第一段中“或因文献记载不足,或因对文献释读不一”中的“或”可知,并没有肯定原因是文献记载不足,且还有一个可能的原因是对文献释读不一,所以以偏概全且“唯一”过于绝对。
  B.“端午文化顺理成章地成为了最优秀的传统文化”错,于文无据。第四段只是说“以和为先、热爱和平是中华文化的核心理念之一。在端午文化的历史演进过程中,自然而然会受到这一文化理念的影响,从而顺理成章地继承这一文化内涵”,文中并没有体现“端午节文化顺理成章地成为最优秀的传统文化”。
  C.“因为经过历史的节俗流变,所以以纪念屈原为代表的爱国情感成为了端午文化的关键元素”错,强加因果,根据第五段中“经过汉朝、魏晋南北朝的节俗流变,以纪念屈原为代表的爱国情感则成为了端午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或者说热爱祖国成为了端午文化的关键元素”可知,历史的节俗流变和以纪念屈原为代表的爱国情感成为了端午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存在因果关系;“以纪念屈原为代表的爱国情感成为端午文化的关键元素”偷换概念,成为端午文化关键元素的是“热爱祖国”。
  故选D。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小题。
  哨所纪事
  张强  刘昌炜
  群山静默无言,阵阵清风拂过边防官兵的脸颊。炙热的艳阳高悬在海拔4000多米的达坂上空,雪白的山峰在阳光照耀下格外璀璨,融化的雪水自山上流下,汇聚成水声潺潺的溪流。穿过溪流,一片针杉林赫然出现在眼前。郁郁葱葱的针杉林之中,一座哨所静静矗立。
  一
  一级上士卢刚是第一批参与修建、入驻哨所的官兵之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