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6950字。
铜仁市2024年7月期末质量监测试卷
高一语文
本试卷共8页,23题。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原始状态下,人类生活在自然状态之中,从自然中获取必需的生活资料,人与自然生存与共。人与自然之间的这一关系,被资本主义的工业革命彻底打破。在资本的驱使下,人类开始向大自然索取,甚至是妄图征服自然。人类对自然秉性的判断一度是错误的,人类中心主义是启蒙时期以来人类对自身命运的最大误判,人类绝不会无条件地成为自然的主人,自然也绝不会像羔羊那样“温驯”地可以任尔欺凌,人类终将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人类出于自身的短期需要,无理无序无度地掠夺自然,将自己视为至上的主人,任意地宰制自然,“人为自然界立法”。自然界被当作一个巨大的能量库,用以满足人类的一切需要。其实,自然资源不管多么丰富,总是有始有终。经济理性对自然界的僭越,违背了自然本身的进化逻辑,影响到了自然界的可持续发展,最终必将走向反面,反过来危及人类的生存。
人不是站在自然之外的主人,人是自然进化的产物。马克思指出,“人靠自然界生活”。人类在同自然的互动中生产、生活、发展。中华文明强调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强调人类按照大自然规律活动,取之有时、用之有度。人绝不是站在自然界之外,相反,人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界之中的。自然对于人类具有先在性、优先性。没有人类,地球还是地球;没有地球,人类何处安身立命?人来自大自然,“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自然界的生态平衡是人类永续发展的重要前提,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建设生态文明就是造福人类。因此,我们要站在对人类文明负责的高度,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
共产主义是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的彻底结合,是真正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矛盾的社会形态。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生产逻辑与生态逻辑、自然逻辑与人本逻辑之间的应然关系和理想状态进行了深刻揭示,“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理想的人本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
(摘编自陈曙光《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新华文摘》2024年第6期)
材料二:
记者: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有何丰富内涵?
杨开忠: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从工业文明迈向生态文明是世界各国人民的普遍关切,是人类发展潮流,并已产生两种主要道路——中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和西方生态现代化。二者的根本任务均是实现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变,但对什么是生态文明建设、为谁建设生态文明等基本问题的回答,既有共同之处又各具特色。弄清二者异同,对于深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二者的观点具有相同之处。
B. 材料一引用的“人为自然界立法”这句话,意思是说人能够发现并利用自然规律,而不是去任意地宰制自然。
C. 材料二指出,生态文明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达文明,它包含良好的生态环境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D. 材料二认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与西方生态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区别是,生态文明究竟为谁而建。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人是自然的主人、人类可以主宰自然,这种人类中心主义观念虽然曾经是错误的,但亦有其合理成分。
B. 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将长期存在,只有实现了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彻底结合的共产主义,这一矛盾才能真正解决。
C.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和西方生态现代化都属于由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的社会转变,两者的发展历程完全一致。
D. 西方在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认识上已有明显改变,西方生态现代化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都强调要合理利用自然。
3. 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持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 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
B. 数罟(密孔的渔网)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C. 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
D. 文明的首要任务,即它实际的存在理由,就是帮助我们抵御自然的侵袭。
4. 下面是陶渊明在《归园田居》中描写的田园景象,这是否属于生态文明?请结合材料二进行分析。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5. 怎样理解材料一中“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而不是去任意地宰制自然”错,根据材料一第一段“人类出于自身的短期需要,无理无序无度地掠夺自然,将自己视为至上的主人,任意地宰制自然,‘人为自然界立法’”,可知“人为自然界立法”这句话的意思是人是自然的主人,可以任意宰制自然。
故选B。
【2题详解】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海棠依旧
羊白
①那年我十三岁,淘气得不得了。我上树掏鸟,不小心摔了下来,腿折了。起初,我并不知道事情的严重性,以为在家里躺几天,就又可以蹦蹦跳跳了。然而,右腿越来越疼,脚腕肿得连秋裤都穿不进去了。父母这才用架子车把我拉到了县医院。
②这是我第一次住院。病房干净整洁,有现成的开水,在我看来就是奢侈的宾馆。我天真地以为,任何毛病,只要到了医院,总会有办法的。然而在经过两次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