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7030字。

  临夏州高中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质量监测试卷
  高二语文
  本试卷共12页,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场号、座位号、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从大的方面来说,构建和重整社交群体和联盟是一件我们随时都在做的事情。而许多像我这样的实验科学家关注的则是这幅全景图中的小片段。我们煞费苦心地大致弄清了人类到底依靠哪些基本的认知技能进行分类和计量,把零数的感觉输入整合成完整的知觉。但我们还来不及把重点放到大脑最擅长的事情——社会性思考上。这也是它形成的目的所在。
  一切都和社会过程有关,在进化过程中,我们身边总有许多其他人。大脑产生了监控群体性社会行为的机能,令我们可以评估合作的价值、不合作的风险等,一旦我们意识到人是社会性动物,而不是孤独的隐士,也不仅仅是活体数据处理器,一个新的问题就自然而然地冒了出来;人类这么强的群居性是怎么形成的呢?
  这一核心议题攫住了查尔斯•达尔文的视线。在大力宣传适者生存观的同时,他也清楚地意识到,不少动物会故意让自己不那么适应,以便整个种群能够存活,表面上看来,这甚为荒谬,可蜜蜂和禽鸟一直是这么做的。从这些现象可以看出,自然选择必然能在整个种群的层面上发挥作用。实际上,此类机制可充当人类社会和伦理行为出现的基石。
  一切看起来都很圆满,直到伟大的进化生物学家乔治•威廉姆斯推翻了群体选择的概念。他说:“自然选择在个体层面上运作最有效,某些个体在自然选择的过程中产生了适应性,并跟同一种群的其他个体展开竞争,这种竞争显然不是为了什么群体的福祉。”个体选择意味着生物体的适应不是为了让整个物种免于灭绝,单个生物体只不过是煞费苦心地让自己的生命延长罢了,过去55年里,威廉姆斯的“个体适应论”一直是进化生物学的主流观点。
  在威廉姆新的分析基础上,进化生物学家、牛津大学教授理查德•道金斯进一步提出了“自私的基因”的观点。读了这种认为自然选择只作用于基因层面的观点后,人们或许会认为利他主义和其他所有集体主义观点全都只是次要的、偶然附带产生的。不难想象,许多学者都讨厌这种想法。
  道金斯的观点建立在威廉•汉密尔顿的研究工作之上,20世纪60年代初,汉密尔顿确立了达尔文式的利他主义学说。他从亲缘选择入手,并用一个简单的数学公式(C<R×B,其中C是施益者的成本,R是施益者与受益者之间的基因关系指数值,B是受益者所得的利益)指出,人类的利他行为可能会体现在面对与自己有血缘关系的人时,这暗示自私的竞争行为或许存在一定的限度,有限的自我牺牲也并非不可能。在血缘上足够亲近的人之间互相帮助,从基因上来说是站得住脚的。汉密尔顿进而指出,这种行为支持了社会进化的一般性生物学原则。简而言之,汉密尔顿给了达尔文和“自私的基因”的支持者们一个理解利他主义的统一途径。他解释了适应性如何对行动者之外的人发挥作用。这就是所谓汉密尔顿原理,非常精彩。
  不过,并不是所有人都乐于否定群体选择在进化中所扮演的角色。尽管道金斯、威廉姆斯和其他批评群体选择说的人承认,从原则上来说,自然选择可以在群体的基础上发挥作用,但他们的立场是这样的:个人层面上的选择压力总是大于群体层面上的。并非所有进化生物学家都同意这一看法。戴维•斯隆•威尔逊和爱德华•威尔逊回顾了群体选择理论兴起和衰落的历史,得出结论:过去55年来的研究为群体选择理论提供了新的实证,群体选择在理论上是一种站得住脚的进化力量,“问题在于,要想把社会群体看作一个适应单元,成员之间必须彼此帮助。然而,这些群体优势行为几乎不可能使群体内的相对适应性最大化。达尔文提出的解决办法是,自然选择发生在生物层级的多个层面上。在群体之内,利己者可能优于利他者;但在群体之间,利他的群体胜过利己的群体。这就是如今所谓多级选择理论的基本逻辑。”戴维•斯隆•威尔逊认为,群体选择不仅是一种重要的进化力量,而且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进化动力,虽说这是一个极富争议的问题,但总有一天,进化生物学家们会辩出个头绪。
  让我们先说到这里吧,我们只需确认一个事实:我们的社会行为有着生物学根源。我们的大脑的存在,主要是为了处理社会问题。我们每个人都能做出这些个人的和更偏重心理性的行为,我们还可以建立起丰富的理论来解释自己的个性,但我们这么做,是大脑在群居世界里行使职能的结果。所有这一切都基于以下事实:为了生存和繁荣,我们必须群居。
  (摘编自迈克尔•加扎尼加《人类的本质》,彭雅伦译)
  1. 根据汉密尔顿原理,下列选项对下面这两幅图表的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   )
  亲缘关系 指数值(R)
  父母—子女 0.5
  祖父母—孙子/女 0.25
  曾祖父母—曾孙 0.125
  同卵双胞胎 1
  亲兄弟 0.5
  同父异母的兄弟姐妹 0.25
  表兄弟/姐妹 0.125
  A. 亲缘关系指数值并不固定,而是随着基因关系的疏远逐渐递减
  B. 亲缘关系值过低时,施益者可能会认为成本过高而拒绝利他行为。
  C. 如果亲缘关系值足够高,施益者会不计成本地选择利他行为。
  D. 不管亲缘关系如何,受益者所得的利益都不会超过一定的限度。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一些实验科学家只关注一些片段问题,还没把重点放到进行社会性思考这一大脑形成的目的上
  B. 第三自然段中的“此类机制”是指在动物界中存在的为了整个种群发展而牺牲自我的利他主义行为。
  C. 理查德•道金斯认为自然选择只作用于基因层面,这否定了利他主义及其他一切集体主义观点。
  D. 群体选择是重要的进化力量,甚至是决定性的进化动力,有些进化生物学家还没认识到这一意义。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达尔文既强调适者生存观,也意识到有些动物会为了种群而选择不适应,这使他的理论颇具辩证色彩。
  B. 威廉姆斯成功推翻了群体选择概念,因此他的“个体适应论”很长时间内都是进化生物学的主流观点。
  C. 没有威廉•汉密尔顿的研究提供的统一途径,达尔文、道金斯和他们的支持者们就无法理解利他主义。
  D. 如果群体选择理论得到足够多的实证,原来持批评意见的进化生物学家都将承认该理论的合理性。
  4. 《人类的本质》被视为出色的科普文,请结合选文内容,简要谈谈它作为优秀的科普文具有哪些突出的要素。
  5. 作者认为人类的本质是什么?材料中提供了哪些“生物学根源”?请简要概括。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图表的能力。
  C.“不计成本地选择利他行为”错误,根据图表可知基因关系指数值最大是1,则施益者的成本不会大于受益者所得的利益,则选项内容“不计成本”就不成立。
  故选C。
  【2题详解】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文本一:
  戏台
  刘国芳
  村里人很少,我们在村里走了好一会儿,才看到一位老人和一个孩子。走近老人,我问道:“听说村里有座古戏台,请问在哪里呢?”
  老人还没说话,边上的孩子开口了,孩子说:“我带你去。”说着,孩子蹦蹦跳跳跑了起来。我们跟着孩子走着。不一会儿,孩子伸手一指,说:“就这里。”顺着孩子手指的方向,我们真的看见了一座戏台。戏台已破败不堪,两边的角塌了一边,戏台上长满了草,一幅荒凉的景象。
  同行的杨友祥和杨华林是抚州有名的学者,今天特意来寻这座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