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18题,约17410字。

  北京市石景山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5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关于人的德性,孔子强调仁和义,特别是仁。义是事之“宜”,即“应该”,它是绝对的命令。社会中的每个人都有一定的应该做的事,必须为做而做,因为做这些事在道德上是对的。如果做这些事只出于非道德的考虑,即使做了应该做的事,这种行为也不是义的行为。用一个常常受孔子和后来儒家的人蔑视的词来说,那就是为“利”。在儒家思想中,义与利是直接对立的。孔子本人就说过:“①______,②_____。”
  人在社会中的义务,其形式的本质就是它们的“应该”,这些义务的具体的本质则是“爱人”,就是“仁”。父行父道爱其子,子行子道爱其父。真正爱人的人,是能够履行社会义务的人。
  实行仁,在于推己及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是推己及人的肯定方面,孔子称之为“忠”,即“尽己为人”。推己及人的否定方面,孔子称之为“恕”,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己及人的这两个方面合在一起,就叫做忠恕之道,就是“仁之方”(实行仁的方法)。
  后来的儒家,有些人把忠恕之道叫做“絜矩之道”。就是说,这种“道”是以本人自身为尺度,来调节本人的行为。《礼记•大学》说:“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此之谓絜矩之道。”可见,决定行为的“絜矩”只在本人自身,而不在其他东西之中。每个人在自己心里都有行为的“絜矩”,随时可以用它。
  (取材于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
  材料二
  从义的观念,孔子推导出“无所为而为”的观念。一个人做他应该做的事,纯粹是由于这样做在道德上是对的,而不是出于在这种道德强制以外的任何考虑。《论语》记载,孔子的弟子子路告诉一个隐者说:“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依儒家看来,每个人都有些他应该做的事。
  1. 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孔子那里,与“义”相对的“利”是指物质利益。
  B. 从本质而言,儒家说的“义”与“仁”是相通的。
  C. “所恶于上,毋以使下”的观念与“恕”道更相近。
  D. “絮矩”指人以同理心审己度人,来调节自身行为。
  2. 根据材料二,下列做法不符合“无所为而为”观念的一项是(   )
  A. 虽千万人,吾往矣
  B. 知其不可而为之
  C. 尽人事,听天命
  D. 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
  3. 对于《论语》中的“仁”,上面材料中冯友兰与杨立华的阐释有怎样的不同与相通之处?请根据以上三则材料简要概括。
  4. 从教材《<论语>十二章》中选择合适的语句,将材料一横线①②处补充完整。
  5. 从下列《论语》选文中选择一句填入材料二结尾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雍也》)
  B. 求仁而得仁,又何怨?(《述而》)
  C. 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宪问》)
  D. 当仁,不让于师。(《卫灵公》)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
  A.“‘利’是指物质利益”错误,结合“因为做这些事在道德上是对的。如果做这些事只出于非道德的考虑,即使做了应该做的事,这种行为也不是义的行为。用一个常常受孔子和后来儒家的人蔑视的词来说,那就是为‘利’”可知,是非道德的,不一定是物质利益。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二、本大题共5小题,共14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陵字少卿,善骑射,爱人,谦让下士,甚得名誉。
  天汉二年,贰师将军李广利将三万骑击匈奴右贤王于祁连天山。上【1】召陵,欲使为贰师将辎重,以分匈奴兵,毋令专走贰师也。陵叩头自请曰:“臣所将屯边者,皆荆楚勇士奇材剑客也,力扼虎,射命中,愿得自当一队,以少击众,步兵五千人涉单于庭。”上壮而许之。
  陵于是将其步卒五千人出居延,北行三十日,至浚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