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题,约16750字。
2023—2024学年度下期期末学业水平阶段性监测
高一语文
本试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卷规定的位置上。
2.答选择题时,务必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卷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卷规定的位置上。
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卷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5.考试结束后,只将答题卷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7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意境是作家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足以使读者沉浸其中的想象世界。诗、赋、词、曲、小说、散文、骈文等各种文学体裁,都可以创造出意境。注重意境的创造,是中国文学共同的特点。
意境的形成,有赖于作家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二者的交融。或情随境生,或移情入境,或物我情融。有时意境很快就达到鲜明清晰的地步,有时需在初始之境的基础上深化、开拓。《漫叟诗话》说:杜甫的《曲江对酒》中的两句诗,原作“桃花欲共杨花语,黄鸟时兼白鸟飞”,后改为“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改了三个字,意境遂大不相同。此诗是杜甫乾元元年在长安任拾遗时所作,他对肃宗既怀有幻想,又感到失望。久坐江畔,一种寂寞无聊之感袭上心来。“桃花欲共杨花语”,偏于想象,意境活泼,与此时之心情不合。改为“桃花细逐杨花落”,偏于写实,意境清寂,正好表现久坐无聊的心情。
诗词中鲜明的富于启示性的意境不胜枚举。“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李白《金乡送韦八之西京》)“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杜甫《后出塞》其二)“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韦应物《滁州西涧》)“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欧阳修《生查子•元夕》)“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秦观《满庭芳》)“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陆游《临安春雨初霁》)这些诗句,我们反复体味,即可进入那意境之中,获得美的享受。
有些抒情写景的散文和骈文,也有诗的意境。王勃的《滕王阁序》、柳宗元的《永州八记》、苏轼的前后《赤壁赋》等等,自不待言。即使是先秦诸子散文,如《论语》也有一些诗一样的片段。其《先进》篇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段文字就颇有意境。
戏曲有没有意境呢?也有。王国维说元杂剧之妙,“一言以蔽之曰:有意境而已矣。何以谓之有意境?曰: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是也。”(《宋元戏曲考》)戏曲中的曲词尤其注重意境的表现。有些曲词善于描摹景物,烘托气氛,抒写人物的内心活动,如王实甫《西厢记》里《长亭送别》一折中的两支曲子:
〔正宫〕〔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收尾〕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
小说有没有意境呢?也有。如《聊斋志异》中的《绿衣女》,写书生于璟在庙里读书,夜间忽有一女子在窗外赞曰:“于相公勤读哉!”于方疑思间,女已推扉笑入。绿衣长裙,婉妙无比。于生爱之,遂与寝处。女妙解音律,歌声动耳摇心。一夕,女走后于生听到她呼救的声音,声在檐间,一大蜘蛛捉一物,哀鸣声嘶。于破网挑下,则一绿蜂将毙。“捉归室中,置案头。停苏移时,始能行步。徐登砚池,自以身投墨汁,出伏几上,走作‘谢’字。旋展双翼,已乃穿窗而去。自此遂绝。”整篇小说都富有诗意,而末段尤有意境。
中国文学的创作既注重表现意境,文学的鉴赏当然也应该力求感受和进入意境。当我们读着那些意境深远的作品时,可能暂时忽略了周围的一切,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整个心灵沉浸在想象的世界之中。有时是自己过去的审美经验被唤起,并和诗人取得共鸣。有时仿佛心灵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对宇宙和人生得到新的理解。有时会感到超越了故我,在人格上和智力上走向更加光明和智慧的境地。
怎样才能进入文学作品的意境呢?必须驰骋自己的想象和联想,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诗歌鉴赏需要运用想象和联想,已无须赘言,这里只讲讲戏曲的鉴赏。中国戏曲的表演有很强的虚拟性,乘车荡舟,骑马作战,叩门登楼,各种各样的动作都是由演员通过虚拟的方式加以表现,舞台上并没有真实的布景。那山山水水,千军万马,都要由观众自己去想象。而在读剧本的时候,眼前不但没有布景,而且没有演员,所见到的只是纸上的文字。读者要借助这些文字想象出舞台的情景,让死的文字一个个活起来,变成一些生动的场景。这样才能进入它的意境。
(节选自袁行霈的《中国文学的鉴赏》,略有删改)
1.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和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意境是一种想象世界,由客观物象形成,它存在文学、音乐、绘画等艺术中。
B. 《曲江对酒》修改之例,论证意境“有时需在初始之境的基础上深化、开拓”。
C. 王国维说元杂剧之妙就在于有意境,作者认为戏曲曲词尤重视意境的表现。
D. 中国文学的共同特点是注重意境的创造,鉴赏时应力求感受和进入其意境。
2. 根据文章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无论是诗词曲赋,还是小说、散文、骈文,中国文学都有让人读之而“忘我”的深远意境。
B. 中国戏曲的表演有很强的虚拟性,读戏曲剧本需想象舞台的场景,可见剧本的鉴赏最难。
C. 作家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的交融而形成的意境,必然能使读者在阅读时与作者产生共鸣。
D. 诗词有很多鲜明 富有启示性的意境,读者用想象和联想,反复体味,可感受意境之美。
3. 下列哪一项语句最适合填入第四段的横线处?请作出选择并简述理由。
①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②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③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4.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后面问题。
材料:关于意境的分类,中国古代文论为我们提供了两种分类方法。一种是清朝刘熙载在《艺概》中从意境的审美风格上提出的分类方法:
花鸟缠绵,云雷奋发,弦泉幽咽,雪月空明,诗不出此四境。
所谓“花鸟缠绵”,是指一种明丽鲜艳的美;“云雷奋发”是指一种热烈崇高的美;“弦泉幽咽”是一种悲凉凄清的美;“雪月空明”是一种和平静穆的美。
(摘自《文学理论教程》)
按上面“花鸟缠绵”等四种意境分类,文章所引《长亭送别》的前一支曲子的意境属于哪一类?请结合文章介绍的方法,简要鉴赏这支曲子的意境。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认识的能力。
A.“由客观物象形成”错误。由原文“意境的形成,有赖于作家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二者的交融”可知,原文说的是“有赖于作家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二者的交融”,并不是只有“由客观物象形成”。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过年回家
冷清秋
打电话是需要安静的。
他推开门进入房间,把欢笑关在了客厅。没想到结结巴巴说个开头还没说完呢,领导立即就批准了。
这让志国欢欣不已。①事情得到圆满解决,是需要抽支烟庆贺庆贺的。进来取东西的大姐抱怨说:“哎呀,都看春晚呢,你咋躲这儿抽烟,喏,净是烟味儿。”志国吸吸鼻子扬手就笑:“暖气太热了,大姐,我去外面转转,一会儿就回来!”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