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20580字。

  2024-2025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卷
  (满分100分,考试用时12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在“考场号”和“座位号”栏相应位置填涂自己的考场号和座位号。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测试范围:七年级上册第1-2单元。
  5. 难度系数:0.75。
  6.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基础知识综合(共11分)
  1.阅读短文,完成各小题。
  中国人爱说,“沐春风而思飞扬,凌秋云而思浩荡”。在汉语里,和时间观念最亲密的词,大概就是“春秋”了。问老人家的年龄,会问“春秋几何”﹔一说到年华流光,也喜欢使用一个词“春秋”。为什么中国人喜欢用春秋来形容时间的流转?从来没管它叫“冬夏”呢?也许,在中国,特别是在中原文明【甲】fāyuán的黄河流域,相比于酷暑严冬,温暖的春、凉爽的秋,更适于中国人的诗情吧。
  实际上,春秋拥有富于变化的特征。独坐西楼,听夜雨敲窗,第二天满眼繁花,从听觉到视觉的转变,这个情景是春天能看见的,正如“①_______”;一夜听风声,第二天满地落叶,这个情形是秋天能看见的,正如“②_______”。春与秋,生物的苏醒和衰残,都在瞬间完成来得那么蓦然,那么剧烈,强化了人和风景相遇时猝不及防那一瞬间的感动,深深地激荡着我们的内心。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在春秋之间,我们看见生命的成长和希望,也看见生命的颓败和老去的感伤。这就是我们在春秋上寄予了这么深的诗情的原因。“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光中,时间刚刚开始,春花次第向人们展开笑颜。人们可以一点一点地把梦想种在现实的土地上,看它开花,看它抽穗,看它结果。“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秋也许就藏在金灿灿的稻谷上,也许藏在黄通通的柿子里,也许藏在绿油油的菜畦中,也许更藏在【乙】xī xī lì lì的秋雨中。
  (1) (2分)根据【甲】【乙】两处的拼音,将正确的汉字工整地写在米字格中。

  (2) (2分)加点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猝不及防(cù)寄予(yú)结果(jié)
  B.猝不及防(zú)寄予(yú)结果(jié)
  C.猝不及防(cù)寄予(yǔ)结果(jiē)
  D.猝不及防(zú)寄予(yǔ)结果(jié)
  (3) (3分)古人描写景物的诗句,经常调动人的感官,生动地展现景物的特点。请阅读下列写春的诗句,任选一句,判断作者调动的感官,品读诗句的妙处。
  ①春风又绿江南岸
  ②两个黄鹂鸣翠柳
  ③踏花归来马蹄香
  (4) (2分)下列加点词语意思一致的一项是(   )
  A.次第    次北固山下
  B.春秋几何  几何学
  C.一年之计在于春    百年大计
  D.猝不及防    由表及里
  (5) (2分)结合语境,填写在①②处最适当的诗句依次是(     )(     )
  A.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B.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C.月冷天风吹,叶叶干红飞。
  D.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二、古诗歌阅读(共18分)
  2.(6分)填空。
  (1)             ,洪波涌起。(曹操《观沧海 》)
  (2)              ,闻道龙标过五溪。(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所寄》)
  (3)“乡思”是古代文人墨客写诗作赋的一个重要主题,在许多诗词中都流露出作者的离愁别绪。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        ,         ”两句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唐朝诗人王湾也在《次北固山下》中“         ?        ”两句委婉地表达了这种情感。
  3.阅读《次北固山下》,完成各小题。
  次北固山下
  王 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 (2分)阅读画线语句,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这联诗句呈现的画面。
  (2) (2分)下列对诗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首联以对偶写自己泛舟于绿水上、青山前,“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