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9780字。

  5《人应当坚持正义》同步练习(文字版 | 含答案)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如何运用理性能力来认识道德,苏格拉底的典型方法是辩证法,亦即亚里士多德视为他的主要贡献的归纳论证和普遍性定义。比如说,他问你什么是美德,你举出正义、节制、勇敢、豪爽等等,他就追问你,你根据什么把这些不同的东西都称作美德,迫使你去思考它们的共性,寻求美德本身的定义。为了界定美德,你也许又必须谈到正义,他就嘲笑你仍在用美德的一种来定义整个美德。所有这类讨论几乎都不了了之,结果只是使被问者承认对原以为知道的东西其实并不知道,但苏格拉底也未能为所讨论的概念下一个满意的定义。从逻辑上说,这很好解释,因为任何一个概念都只能在关系中被界定,并不存在不涉及其他概念的纯粹概念。但是,苏格拉底似乎相信存在着这样的概念,至少存在着纯粹的至高的善,它是一切美德的终极根源和目标。
  现在我们可以解释苏格拉底式辩证法的真正用意了。他实际上是想告诉人们,人心固有向善的倾向,应该把它唤醒,循此倾向去追寻它的源头。然而,一旦我们这样做,便会发现人的理性能力的有限,不可能真正到达那个源头。只有神能够认识至高的善,人的理性只能朝那个方向追寻。因此,苏格拉底说:唯有神是智慧的,人只能说是爱智慧的。不过,能够追寻就已经是好事,表明灵魂中有一种向上的力量。爱智慧是潜藏在人的灵魂中的最宝贵特质,哲学的作用就是催生这种特质。这便是苏格拉底以接生婆自居的含义。但哲学家不具备神的智慧,不能提供最后的答案,所以他又说神禁止他生育。
  苏格拉底所寻求的普遍性定义究竟是观念还是实存,他所说的神究竟是比喻还是实指,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在我看来,其间的界限是模糊的,他也无意分得太清。他真正要解决的不是理论问题,而是实践问题,即怎样正当地生活。宗教家断言神的绝对存在,哲学家则告诉我们,不管神是否存在,我们都要当作它是存在的那样生活,关心自己的灵魂,省察自己的人生,重视生活的意义远过于生活本身。
  (摘编自周国平《苏格拉底——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价值》)
  材料二:
  70岁的孔子是人间的立法者。更具体地说,孔子是传统习惯、社会规范与是非标准的传承者、提炼者、制定者,他通过《春秋》的编纂,礼乐诗书的整理,并以招徒讲学等方式,把整套具有规范性的话语体系全面推向社会、推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格拉底相信存在着作为最高美德的纯粹的善,虽然他自己也无法给出一个明确的定义。
  B.在苏格拉底看来,神是一切智慧的源头,但对神是否真实地存在,他也无法确切地判断。
  C.孔子强调社会的秩序与规范,他通过编纂、整理图书和讲学等方式,实现了思想的传播。
  D.苏格拉底对现实的质疑、对德性智慧的追求,导致与公众对立,使他陷入不自由的困境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为无法解决理论的困境,所以苏格拉底的哲学更多地指向生活实践,指向对于生活应有的意义的思考与追寻。
  B.《侍坐》中,孔子对曾皙所描绘的春日畅游欢愉图景的喟然赞叹,体现了材料二中“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自由。
  C.《人应当坚持正义》鲜明地体现了在与世俗产生不可调和的矛盾时,苏格拉底对于“正当地生活”的坚定追求。
  D.孔子和苏格拉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中西文化交流的今天,苏格拉底的批判精神更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不能体现“苏格拉底式辩证法”的一项是(    )
  A.苏格拉底在和别人探讨哲学问题时,习惯于采用问答法,即通过一系列问题,与对方相互质疑,重建信念。
  B.苏格拉底认为,定义就是找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定义不能靠举例、枚举、比喻,因为本质不是事例、例证。
  C.苏格拉底认为,一切虔诚的事都是正义的,但不能说一切正义的事都是虔诚的,因为虔诚只是正义的一部分。
  D.苏格拉底反对把特殊事例作为定义,主张要从特殊到一般,归纳出事物的共同本质,从而达到“辞事相称”。
  4.材料二第二段具有怎样的论证特点?请简要分析。
  5.材料三体现了苏格拉底怎样的价值追求?他的论辩体现了怎样的理性思维品质?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齐都镇小徐村西,齐国故城小城西门的外建筑基址群,近日正式被确认为稷下学宫遗址。稷下学宫是世界上第一所由官方举办的高等学府,东周时期“百家争鸣”的学术盛景就是以齐国稷下学宫为中心。
  关于稷下学宫的位置,多部历史文献都指向齐故城西门外,不过没有言明究竟是在齐故城大城西门外还是小城西门外。另有说法认为,稷下学宫在小城南门外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