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7050字。

  1.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同步练习(含答案)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小题。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唯求则非邦也与?”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唯赤则非邦也与?”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1.对划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B.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C.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D.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2.下列对文中有关的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千乘之国,指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在春秋后期,千乘之国是中等国家。
  B.会同,古代诸侯朝见天子的通称。会,指诸侯在非规定时间朝见天子。同,指诸侯一起朝见天子。
  C.相,指诸侯祭祀、会盟或朝见天子时,主持赞礼的司仪官。
  D.冠者,指成年人。古代男子在三十岁时行加冠礼,表示成年。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始交代了谈话的内容和方式,四位弟子陪坐在孔子身旁,孔子最先发话,启发大家各言其志,起到了打消顾虑、缓和紧张气氛的作用,既符合孔子作为师长的身份,又表现了孔子随和的性格特征。
  B.在孔子的启发下,子路不假思索,抢先回答,反映了子路急躁、坦率、爽快的性格。这种毫不谦让的积极态度与他那充满自信的回答内容相一致。他志向远大,声称能将困于战争和饥荒的大国治理成勇而知义的礼仪之邦。
  C.子路谦虚不够、自信有余的态度引起了孔子的微笑。这微笑中有善意的理解和宽容,也有不以为然的轻微批评,表现了孔子的豁达态度。
  D.公西华的回答显得彬彬有礼,他可能意识到孔子对子路不够谦让的批评,说起话来谨慎得多。他愿意治理一个纵横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小国,并将礼乐方面的治理让诸君子。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2)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
  曰:“夫子何哂由也?”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