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4180字。
在萧红墓前的五分钟讲演
郭沫若
盐城市盐都区凤凰桥实验学校  李全慧
邮编:224001  电话:13851053108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体会情理交融的语言特色。 
2、学习本文的构思巧妙及正反对比的手法。 
(二)过程与方法
以读贯穿整节课,师引导学生理解讲演稿的写法,最后能学会写简短的讲演稿。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年轻精神"的品质,发扬“年轻精神”。
二、教学设想
重点、难点:
1、体会情理交融的语言特色。 
2、学习本文的构思巧妙及正反对比的手法。 
教学突破:
三、课时安排:一课时
四、教学设计
  (一)明确目标
(二)教学流程
1、情趣导入
清代著名思想家梁启超曾这样热情歌颂少年,他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现代的郭沫若也在一篇演讲稿中喊出了同样的希望“使自己年轻,使中国年轻。”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诵读的《在萧红墓前的五分钟讲演》 (板书课题、作者)
2、揭示学习目标:
3、课前热身
对话:启发学生读标题及作者后,最想知道什么?
萧红(1911-1942):现代女作家,原名张迺(“乃”的异体字)莹,另有笔名悄吟、玲玲、田娣。黑龙江呼兰人。幼年丧母,1928年在哈尔滨读中学,接触五四以来的进步思想和中外文学。尤受鲁迅、茅盾和美国作家辛克莱作品的影响。由于对封建家庭和包办婚姻不满,1930年离家出走,几经颠沛。1932年与萧军同居,两人结识不少进步文人,参加过宣传反满抗日活动。1933年与萧军自费出版第一本作品合集《跋涉》。在鲁迅的帮助和支持下,1935年在上海发表成名作《生死场》(开始用笔名萧红),蜚声文坛。1942年病逝于香港,时年31岁,葬在靠近海边的浅水湾(地名),建国后移至广州郊区公墓。在不到十年的创作生涯中,为祖国文学宝库留下了近百万字的作品,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短篇小说《王阿嫂之死》《看风筝》《小城三月》《朦胧的期待》《黄河》等;长篇小说《马伯乐》第一部、《呼兰河传》,纪念鲁迅先生的哑剧《民族魂》。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笔名沫若,中国现代杰出的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剧作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著名的社会活动家。我国卓越的无产阶级文化战士,四川乐山人。1921年出版第一部诗集《女神》是中国当代史上具有突出成就和巨大影响的一部新诗集。它确定了郭沫若在我国现代史上新诗歌奠基人的地位。著名的历史话剧《屈原》,以及《虎符》《棠棣之花》《蔡文姬》等历史剧作,是继鲁迅之后中国文化战线上又一面光辉旗帜。1978年6月12日病逝于北京。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