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2题,约15200字。

  高二年级第一学期九月模块检测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汉代许慎《说文解字》中说,“儒,柔也”。一个“柔”字,切中要义,味道全出。宋词专家叶嘉莹先生在一档节目中就特地提到了中国文化的“弱德之美”。她由“儒”字的“柔”这一本义出发,加以阐释,把儒家所代表的中国文化性格多维度地彰显出来了。
  “儒”字中含一个“需”字,“需”有“等待”之义。孔子就说过:“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何不利之有?”孔子这里说的其实就是“需”的意思,它体现的显然是一种等待的姿态。
  华裔英籍女作家韩素音,在描述一位华侨时说:“他是个中国人,有极好的耐心,能等待和忍耐。”这的确典型而鲜明地体现了中国人所特有的品性。韩素音在参观走访了中国内地之后,曾经感慨道:“我在这里重新发现了中国的弹性——它所固有的柔顺性,这使它不受外界危机的影响,同时也使它克服一次又一次动乱。”因此,我们虽说“儒者柔也”,但并不是说柔就是软弱无力,就是废弃一切作为。老子认为,“天下莫柔弱于水”,但是“攻坚强者莫之能胜”,这正是“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的道理所在。俗话说“水滴石穿”,就是“以柔克刚”的一个十分典型的例子。
  其实,我们只有通过“水”的意象,才能最真切地体味到“儒”之“柔”。柔是“水”最为突出的特性。在中国文化中,以水喻道是有其古老传统的。譬如,老子说:“上善若水”,他还说“弱者道之用”,此所谓“弱者”指的就是水的柔弱。他又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就是说,水善于滋养万物而从不争夺,水中因此蕴含着大道理。管子就认为:“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如此等等,不一而足。我们知道,水是不定形的,它被放进怎样的容器中就成为什么样子的形状,但正是因为没有一种固定不变的形状,所以才能变成一切可能的形状,这正是“道”的品格。更为重要的是,它以隐喻和象征的方式,透露出中国文化的传统性格。以水来比喻道的高明之处在于,它的意义是双关的:一方面确立了存在论的基本意象,让人们能够由此及彼地去领会“道”的深刻内涵;另一方面又奠定了道德论的基本取向,借助于水的“至柔”的性格来凸显道德的品性。
  应该说,中国传统文化所采取的等待姿态,与儒家固有的“柔”的性格之间,是有极深的渊源关系的,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中国人同自然界、同他人打交道的方式。
  在这里,不妨比较一下古典技术同现代技术文化性格和文化取向上的分野,我们从中可以更深切地体会出中国古代文化的柔性特点。这种文化取向塑造出来的古典技术,不具有征服自然界的进攻性和侵略性。例如我国古代伟大的水利工程都江堰,就是采取因势利导、巧夺天工的办法,而不是采取逆自然而行的办法,使大自然为人类造福。它可以涝排洪、旱蓄水,通过自然而然的方式来对水加以调节。
  (选自何中华《通过水的意象体味儒之柔》,有删改)
  材料二:
  《易经》是中国最早的哲学著作之一,易者变也,易经主旨是万物皆变。水变化多端:水无定形,随境而适;水有三态,常温为水,低温结冰,高温化汽,云雨雾露霜雪雹皆水之不同形式。水无处不在:土壤中含水,岩石中有结晶水,植物从根到叶皆含水,动物从头到脚皆含水,人体含水量高达60%以上。无处不在的水千变万化,我们的祖先可能首先从水的变化中悟出万物皆变,这成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待时而动”的儒家君子就像柔弱的水一样有极好的耐心,具有“弱德之美”。
  B.中国传统文化里,儒家和道家都注重以水喻道,因为水的“柔性”具备双关的意义。
  C.陆地起源说、深海起源说等关于生物起源的各种定论都确定生物起源离不开水。
  D.先辈可能从水的变化悟出万物皆变的道理,哲学著作《易经》中阐释的道理与之相似。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观点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传统文化中儒家柔性的特征可以从中国人认识自然、社会交际的方式中观察、感知。
  B.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都认为复杂的宇宙万物都源自简单,越简单应用越广阔。
  C.现代技术在文化性格和文化取向上具有征服自然界的进攻性和侵略性。
  D.行为不极端,懂得隐忍包容、普济众人,崇尚“至柔”的人可以说仁智兼备。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句子中的“水”意象没有体现“弱德之美”的一项是(    )(3分)
  A.我来问道无余说,云在青天水在瓶   B.水惟善下方成海,山不矜高自极天
  C.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D.水利万物而不争,人傲于世而不顺
  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4分)
  5.请结合两则材料,概括我们“以水为师”的理由。(6分)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孔子的自白
  顾随
  孔子南游于楚的时候,有一天,楚国的叶公居然向子路打听孔子的为人来。
  ——你们的先生,孔仲尼,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呢?为什么你们大家都甘心给他老先生赶着车,困苦颠连地跟着他东西南北地跑啊?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