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9520字,答案扫描。
2024~2025(上)高二年级第一次月考
语 文
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 的指定位置。
2.请按题号顺序在答题卡上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 答题区域均无效。
3.选择题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答案的标号涂黑;非选择题用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 上作答;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考试结束后,请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5.本卷主要考查内容:选择性必修上册(第1~5课)。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 (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文章五诀”形、事、情、理、典,毛文是典范。在毛泽东的政论文里,为了说服读者接受他的观 点,他都能随手抓来一个形象,借典说理或借事言情,深入浅出。毛文开创了政论文从未有的生动 局面。毛泽东是有大志的人,他永远有追求不完的目标。其中一个目标就是放下身段,当一个行 吟诗人,当一个作家。他多次说过要学徐霞客,顺着长江、黄河把祖国大地丈量一遍。他又是一个 好斗争的人,他有一句名言“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
他明确表达自己的立场和观点,他对群众语言、古典语言是那样热爱,对教条主义的语言、 官僚主义的语言是那样憎恨。延安“整风运动”中,他把文风与学风、党风并提,讨伐“党入股”, 给它列了八大罪状,说它是对五四运动的反动,是不良党风的最后一个“防空洞”。新中国成立 之初《人民日报》发表长篇社论,号召正确使用祖国语言,他在改稿时特别加了一句:“我们的同 志中,我们的党政军组织和人民团体的工作人员中,我们的文学家教育家和新闻记者中,有许多 是精通语法、会写文章、会写报告的人。这些人既然能够做到这一步,为什么我们大家不能做到 呢?当然是能够的。”(《人民日报》1951年6月6日)后来,我们渐渐机关化了,文章中假、大、空 的语言多了。他对此极为反感,甚至是愤怒,严厉要求领导干部亲自写文章,不要秘书代劳。他 批评那些空洞的官样文字:“讲了一万次了依然纹风不动,灵台如花岗之岩,笔下若玄冰之冻。 哪一年稍稍动一点,使读者感觉有些春意,因而免于早上天堂,略为延长一年、两年寿命呢?” (1958年9月2日的一封信)他强调内容一定要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他是一辈子都在与“党八 股”的坏文风作斗争的。
政论文是一种特殊的学术论文,细读毛泽东的政论文,发现他的文章能将政治思想讲出他 自己的特色,后世发展成公认的真理,特别是他独特的语言风格,足可自立为一门一派,是对教 条主义的语言、官僚主义的语言的最佳驳斥。
在大力倡导改文风的今天,我们有必要静下心来研究一下他的文章。这至少有两个用处:
【高二语文 第1页(共8页)】 25037B
一是专门搞写作的人可以从中汲取营养,特别是补充一些文章外的功夫,好直起文章的腰杆;二 是领导干部可以向他学一点写作,这也是工作的一部分,能增加领导的魅力。须知:打天下要靠 笔杆子,治天下更要靠笔杆子。
(摘编自梁衡《关于毛泽东政论文文风的鲜明特点》)
材料二:
我读史书读到商鞅搬移木杆树立诚信一事,不禁慨叹起我国国民愚昧,执政者煞费苦心,几 千年来民众不觉悟、国家接近走向灭亡的悲惨命运来。认为我说的不可信的,请允许我详尽地 说出我的道理。
法令,是谋求幸福的工具。法令如果好,它让我们民众获得的幸福就一定多,我们民众正担 心不公布这些法令,或者公布后担心这些法令不产生效力,一定竭尽全力来保障它,维持它,务 必使它达到完善的目的为止。政府和国民互相维系,哪有不信任法令的道理呢?法令如果不 好,那不但没有幸福可言,而且还有足够让人恐惧的危害,我们国民又一定会竭尽全力来阻止这 些法令。即使想要让我相信(法令),又哪有相信它的道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杯,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政论文这种文体具有假、大、空的特点,毛泽东坚决与之做斗争,以他独树一帜的文风, 开创了政论文的新局面。
B. 材料一结尾,作者关联现实,强调要研究毛泽东文章,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增加领导魅力,才能扭转当前不正文风。
C. 面对商鞅“徙木立信”的历史故事,作者认为不论法令是好是坏,政府与民众始终是互相 维系、具有同等利害的关系。
D.材料三,作者举重若轻,用极少的文字及时向全世界报道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挥师南下、 势如破竹的事实。
【高二语文 第2页(共8页)】 25037B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毛泽东的政论文形象生动、深入浅出,这与他热爱群众语言、古典语言,反对教条主义的 语言、官僚主义的语言分不开。
B. 毛泽东严格要求领导干部亲自写文章,不要秘书代劳,可知当时领导干部不自己执笔写 文章,而交由秘书代笔的现象比比皆是。
C.毛泽东由“徙木立信”的历史故事,慨叹民众愚昧、民族前途昏暗,可见作者能以小见大 加以论述,思想深刻。
D.材料三中人民解放军的胜利,是军事与政治的完美结合,而苏洵在《六国论》中分析了六
国之败,指出其败因并非军事上的不足,而是政治上的失策。 3.下列选项不适合证明材料一第三段观点的一项是(3分)
A.“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是做文章,不是绘画绣花,不能那样雅致,那样从容不迫,文质彬 彬,那样温良恭俭让。革命是暴动,是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的暴烈的行动。”(《湖南农 民运动考察报告》)
B.诗的语言,当然要以现代大众语为主,加上外来语,和古典诗歌中还有活力的用语。大 众化当然首先是内容问题,语言是表现形式。要有民族风味,叫人爱看、爱诵,百读不 厌。(毛泽东接见臧云远时的谈话)
C.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 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D.在《别了,司徒雷登》中,他这样来写美国对华政策的破产:“总之是没有人去理他,使得 他‘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没有什么事做了,只好挟起皮包走路。”
4.材料二是毛泽东19岁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湖南全省高等中学校时的考试作文,请梳理全文 的写作思路。(4分)
5.假如你要参加“毛泽东政论文特点”的专题研讨会,请结合材料,拟出你的发言要点。(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凤 仙 花
刘庆邦
用凤和仙给花儿命名,真是好听。凤为鸟中王,花有花仙子之喻,似乎就有了仙气,让人高 看不已。可惜的是,这个小地方的人都不知道凤仙花是什么,明明是凤仙花,却跟没看见花一 样,被他们说成是指甲草。
没事的,不管是叫花,还是叫草,都不耽误他们对指甲草的喜爱。因为,指甲草上面开出的 花朵可以染指甲呀。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