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2题,约16510字。

  2024-2025学年度高二年级10月质量检测考试语文试题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填涂在答题卡和答题纸规定的位置。考试结束后,将答题纸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小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王静安先生说,“殷周之兴亡,乃有德与无德之兴亡”,中国文化成为一个道德理性的文化是从周开始的,周公治理周的谋虑“乃出于万世治安之大计,其心术与规摹,迥非后世帝王所能梦见也”。王静安先生的看法我非常赞同。
  “礼也者,理也”,礼就是合于道德理性的规定。《乐记》更是强调:“礼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礼是不能替代的法则。《左传》中说:“先君周公制周礼曰:‘则以观德,德以处事。’”“则”是指法则、规范,指的就是礼。人若没有德,也就没有礼。德是抽象的,要使这个抽象的东西进入你的本体之中,那就需要把这种道德的东西细分成很多的“则”,比方说要孝敬,要诚信,要有义,要懂礼,要谦虚,要恭敬等。“德以处事”,是说我们处理每件事情一定要用德。
  我们经常讲东方文化、西方文化,其实很少有人考虑,东、西方文化的根本不同点在哪里。西方文化源于宗教文化,而东方文化不是宗教文化,它以人文精神为主干,这是一个根本区别。
  西方文化认为人性是恶的,所以西方人要靠宗教来救赎,寻找自我的解脱。中国没有救世主,中国文化一般倾向认为人性是善的。人一生下来便注定是可以教育的。人的灵魂可以不断升华,因为人的生命里有仁、义、礼、智四个善端。人的这些善端是与生俱来的,动物则不具备,所以动物是永远不能教育的,而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我们有一个善良的本性。只是在社会上待久了,这个本性可能会被灰尘遮住,所以需要慢慢地把灰尘除掉,要培养它,让它茁壮成长。
  钱穆先生说:“中国文化的核心是礼。在西方语言中没有‘礼’的同义词。”他还说过:“礼是整个中国人世界里一切习俗、行为的准则,标志着中国的特殊性。正因为西语中没有“礼”这个概念,西方只是用风俗之差异来区分文化,似乎文化只是影响其所及地区各种风俗习惯的总和。”他说的非常正确。在西方人看来,只要方言和风俗不同,就是不同的国家,而中国就不能这样分,中国各地的方言不同,风俗就差别更大,可是中国几千年来却是统一的,因为中国文化在方言风俗之上,有一个更高的东西,那就是共同的道德理性的具现,就是“礼”。“礼”维系着大江南北,黄河上下所有的中国人,并在“礼”这个层面上得到一致的认同,所以西方是小国寡民,而中国这么大,却牢不可分,一旦分离了,马上又会积极地合起来,形成分久必合的局面。因为我们始终都是一个整体,一个文化认同的整体,这是西方人无法理解的。
  现在很多人在讲礼俗,其实礼是礼,俗是俗,是不同的。俗是一种生活习俗,比如过年吃汤圆还是吃饺子,放鞭炮还是贴门神,这都是风俗,汤圆可以吃也可以不吃,鞭炮可以放也可以不放。“礼”不一样,“礼”是大家要遵守的,是体现道德的。所以钱穆先生说:“要了解中国文化,必须站到更高层面来看到中国之心,中国文化的核心思想就是‘礼’。”
  (摘编自彭林《礼乐文明与中国文化精神》)
  材料二:
  孔子的主张,是“克己复礼”。克己复礼,是孔子对颜回提出来的,原文是“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我们知道,仁,是孔子的核心价值;礼,是孔子的政治主张;颜回,是孔子的得意门生。因此,这段话是儒家的纲领。
  然而,孔子所处的时代,却“礼崩乐坏”。要克己复礼,就要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一个朝代讲,周公制定了周礼,周因崇尚道德而兴盛。同时,其影响使中国文化走上了一条道德理性之路。
  B.礼是合于道德理性的规定,礼与德二者不可分割,《乐记》中强调的礼是不能替代的法则,是有道德依据的。
  C.如果认定一个人是有善良本性的,尽管其本性可能会受社会上的不良影响而被遮蔽,但仍然可以通过教育让其本性显露。
  D.我们中国有分有合,西方人只注重了这种合分与分合的现象,但他们没有注意到中国为什么能够分而又合。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讲的要孝敬,要诚信,要谦虚,要恭敬等等,常常形成某些规则要求,实际上也就是“则以观德”的体现。
  B.东方文化以人文精神为主干,看重后天教育的作用;西方人认为人性是恶的,要靠宗教来救赎。东西文化形成的本源不同。
  C.礼俗二字常常一起说,但二者是有区别的,俗可以放弃而礼必须遵守,因为俗是因人而异的生活习惯,礼则关乎全民道德。
  D.“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之所以成为儒家的纲领,是因为它说出了仁与礼的关系及儒家的核心价值。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礼也者,理也”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论语•学而》:“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B.《礼记•乐记》:“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
  C.《毛诗序》:“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
  D.《弟子规》:“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
  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4分)
  5.在学习生活中,你可能参加过学校的许多仪式,如入学仪式、升旗仪式、成人仪式等等,请结合材料内容,谈谈你对“仪式”的认识。(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秋收
  茅盾
  二百里内的十多个小乡镇上,几乎天天有饥饿的农民“聚众滋扰”。老通宝知道自己的小儿子多多头也干了这犯“王法”的事,于是整夜睡不安稳,“不回来倒干净,地痞胚子,我不认账这个儿子。”
  被围的市镇不得不首先开了那“方便之门”:农民可以向米店赊米,到秋收的时候,一石还一石;当铺里来一次免息放赎;镇上的商会筹措一百五十担米交给村长去分俵。
  保安队与“方便之门”双管齐下,居然那“抢米囤”的风潮渐渐平下去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