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7600字。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解题,简介作者,通读课文,疏通文字。 
教学步骤  
1.解题:“六国论”是一个省略式短语,实际上应是“六国破灭之论”,文章旨在分析六国失败的原因,借古讽今。 
2.简介作者:苏洵,宋朝眉山人,散文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并称“三苏”,同为“唐宋八大家”中著名散文家。苏洵为文,学《孟子》、《荀子》、贾谊、司马迁诸家,尤以《战国策》为主要楷模。 
3.课文通读:请两名学生分段朗读全文,教师正音。 
4.疏通文字:着重讲清下面加黑的词语: 
其实(其实际,不同于现代汉语的副词“其实”)思厥先祖父(他们的) 秦之所大欲(所字结构,可译为“最想得到的”) 子孙视之不甚惜(对待) 暴秦之欲无厌(满足) 强弱胜负已判矣(分) 终继五国迁灭(革、改变)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结交) 始速祸焉(招致,类成语“不速之客”的速) 革灭殆尽之际(几乎) 以事秦之心(侍奉) 从六国破灭之故事(从:跟随、重蹈;故事:旧事、前例) 
5.作业 :熟读课文,掌握以上加黑的词语。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课文分析(与《过秦论》作比较)。 
教学步骤  
1.课文分析: 
问:本文一共5段,可分成几个部分?每部分的中心内容是什么? 
明确: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第1段,提出论点:“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第二部分为2、3段,围绕中心论点,提出两个分论点——“赂秦而丧”、“不赂者以赂者丧”——分别论证;第三部分为4、5两段,总结六国破灭之教训,劝谕当朝统治者“无使为积威所劫”。 
问:课文最后一段,也用了比较法,请问比较的内容是什么? 
明确:课文第5段也有两组比较,一组是明比,将“六国”与“秦”比,结果是秦强而六国弱,但六国当有不赂秦而战胜秦的可能。第二组比较是将“宋朝”与“契丹、西夏”比,是暗比。作者所处的宋代,正逢契丹、西夏等外患骚扰,宋朝统治者不是坚决抵御,而是割地赔款,然而从力量的比较上,统一的大宋远远强于边境小国的契丹、西夏,宋朝就更有战而胜之的可能。 
问:宋与契丹、西夏比,为何要暗比而不明说? 
明确:这正是苏洵散文的长处,行文至此,作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