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3070字。

  辽宁省普通高中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4.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部编版必修上册第一、二单元。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现代派诗歌表现的是现代派诗人在这个特定时代所感受的现代情绪,如施蛰存在《又关于本刊中的诗》(《现代》第四卷第一期)中指出:“《现代》中的诗是诗,而且是纯然的现代诗。”它是现代人在现代生活中所感受的现代情绪,用现代辞藻排列成的现代诗。所谓现代生活是中国进入现代不同于传统的农耕生活,不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简单的田间劳作,而是“汇集着大船舶的港湾,轰响着噪音的工厂,深入地下的矿坑,奏着Jazz乐的舞场,摩天楼的百货店,飞机的空中站,广大的竞马场……”这种现代生活已经大大不同。
  现代派诗人在这样的都市生活中感受到的是什么呢?他们没有感受到家的温暖,因为这里不是他们的家,他们的家在那遥远的寂静的乡村。他们揣着一颗思乡之心遥想着梦中的家园。戴望舒在《天的怀乡病》中抒发了一种游子在都市里疲惫不堪之后想回到那个“如此青的天”的情感,想回到母亲的怀里,让自己不眠的心得到安睡。“在那里我可以安定地睡着,没有半边头风,没有不眠之夜,没有心的一切的烦恼。”在这样的诗句中,我们能够深刻地感受到远行的游子想回到家乡的渴望。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个流浪在都市里的逋客,陈江帆的《公寓》描绘了一个在公寓里居住的“我”,“我流居在小小的公寓中,在它上面是没有秋天的,没有我家的秋天。”这里的秋天没有筑巢的老鼠,没有振羽的螽斯,没有入我床下的蟋蟀,有的只是悠悠寒凉的日月,在这里飘荡的是街市的调子,诗人的思秋其实是思念家乡。在这群流浪于都市的天涯浪子心头吟唱着的是一首首游子谣,游子的家园在何处?篱门、土墙、果树都成了各种昆虫的家,而“我”却无家可归,甚至连乡愁也没有了,只得沉浮在鲸鱼海蟒间,被都市的冰冷无情吞噬,那就让家园寂寞的花自开自落吧。诗人即使有一颗急切回家的心,但明白自己很无力,只能带着挥散不去的乡愁在那里徘徊。他们就像戴望舒笔下的乐园鸟,昼夜没有休止地飞着的乐园鸟,不知自己到何处去,是到乐园里去吗?在苍茫的青空中如何辨识路途呢?诗人们找不到人生的方向,只是还在飞翔着,时而向家乡的方向望望。诗人们找不到安顿心灵的所在,他们从乡村来到大都市是为了寻找和实现自己的梦想,可是当发现梦想和现实的距离是如此遥远,梦想只能在现实的打击下破碎一地时,一种弥漫于天地之间的失落和忧郁感从诗人们的笔下流泻而出。
  在现代派诗歌中我们感受到的是孤寂、惆怅、无可附着的飘零感,他们找不到自己的心灵栖居地。生活的不如意,或是追求爱情的失败,或是理想的破灭,让他们陷入灰色的地带,独自咀嚼着升腾起来的各种滋味,谱写着独属于他们的青春之歌。这种指向个人心灵的隐秘之隅,对内在心灵世界的挖掘给我们展现了别样的深邃的风采。
  现代诗派的诗歌表现的是现代人的现代情绪,其外在形式是现代诗形。那么何为现代诗形?即一种散文化的自由体,这与新月派主张的严整的格律体是相对立的。施蛰存说:“没有韵脚的诗,只要作者写得好,在形似分行的散文中同样可以表现出一种文字的或诗情的节奏。”戴望舒说:“诗不能借重音乐,它应该去了音乐的成分。”他还主张摒弃华美的词汇:单是美的字眼的组合不是诗的特点,诗不能借重绘画的长处。这些都是对新月派所倡导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主张和格律理论的彻底反叛。现代派诗人提出用散文化的自由体来写诗歌,不讲究押韵,句式不整齐,随意而自由。
  (摘编自叶莉《浅论三十年代现代诗派》)
  材料二:
  三十年代的现代派诗人延续了新月派诗人倡导的诗歌的本质是抒情的特点,注重个人情感的表现,追求“纯然的诗”。诗人注重将情感与意象相结合,推崇含蓄典雅的意境,有很多诗作表现出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美。如何其芳的《秋天》创造出“农家丰收图”“霜晨归渔图”和“少女思恋图”这三个场景,这些场景画面中各种意象以及每个画面之间和谐地统一在一起,形成一种极清新纯净的氛围。
  四十年代的九叶诗派的诗人则注重意象与思想的融合。九叶诗人受到后期象征主义诗学的影响,彻底地摒弃了诗的本质是抒情的诗学观念,追求“经验的传达”,明确提出“诗不再是激情,而是表现人生经验”,提出现代诗歌是“现实、象征、玄学”的综合。他们在诗作中融入了很多冷静的哲理性思考以及诸多自我反省和沉思,将思想与意象糅合,关注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关注劳苦大众的悲惨生活,并且呼唤革命,追寻拯救国家、拯救民族命运的方法,表现出诗人高度自觉的责任感。如唐祈的《挖煤工人》中,除了对残酷剥削的控诉,诗人为挖煤工人指出“地下已经有了火种”,预言“清算他们的日子该到了”。九叶诗派的诗歌让人感受到的是一种凝重的理智的氛围,初步实现了中国诗歌由感性情绪内质元素的一元化结构向感性、思想、经验内质元素的多元化融合的形式转变,是对传统诗歌本质观念的一次自觉变革,也使得西方现代派在中国发展到相对成熟的阶段,具有了鲜明的中国特色。
  (摘编自屈红玲《论三十年代现代派诗歌与四十年代中国新诗派诗歌的差异》)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现代派诗歌表现的是现代人在港湾、工厂、矿坑等现代生活中所感受的现代情绪,是比古典诗发展得更成熟的现代诗。
  B.现代派诗人远离家乡,怀揣梦想来到都市,梦想被现实击碎后,失落、孤寂、惆怅等情感充满心中,被诉之于笔端。
  C.只要是用散文化的自由体来写的,与格律诗相对立,且不讲究押韵,句式不整齐,随意而自由的诗歌就是现代派诗歌。
  D.三十年代的现代派诗人注重个人情感的表现,将情感与意象相结合,追求含蓄的抒情方式,创作出许多情感含蓄的诗。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生活在都市的游子找不到自己的心灵栖居地,对他们内在心灵世界的挖掘展示了现代派诗歌别样的风采。
  B.现代派诗歌表现的外在形式是现代诗形,即一种散文化的自由体,它不追求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C.新月派诗人倡导诗歌的本质是抒情的观念,三十年代的现代派诗人延续了这一观念,而九叶派诗人彻底地摒弃了这一观念。
  D.四十年代的九叶诗派追求“经验的传达”,彻底实现了中国诗歌由一元化结构向多元化融合的形式转变。
  3.下列选项,不符合现代诗派的诗歌表现形式的一项是(   )(3分)
  A.艾青的《我爱这土地》。 B.郭沫若的《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C.闻一多的《红烛》。 D.昌耀的《峨日朵雪峰之侧》。
  4.两则材料都谈到“三十年代现代派诗歌”,但二者的侧重点不同。请简要分析。(4分)
  5.下面的诗歌节选自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九叶诗派诗人杭约赫的《启示》。请结合材料二,谈谈你对诗歌节选部分的理解。(6分)
  今天,我们不会再轻易去叹息——
  一朵花的凋谢,月亮的残缺;
  一粒星的陨落,一只蛋壳的破裂,
  都给我们预示了,将要来到的
  一些忧患,都给我们指点了
  面前的路。
  因他们生命的变幻
  填平了多少崎岖和坎坷,
  领我们到一个新的世界
  ——自己的世界外的世界。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22年前的24小时  铁凝
  1976年初秋的一天上午,我正在河北博野县张岳村第十生产队干活儿,地头一个推自行车的社员,我的乡村好友素英对我高喊着:“铁凝,你看看谁来啦!”我向地头望去,见一个身穿红黑方格罩衣的小女孩站在素英身边正对我笑,是我妹妹,这个小学五年级女生,就这么突然地、让人毫无准备地独自乘一百多里(等于五十多千米)的长途汽车,从我们的城市来村里看我了。
  张岳村离县长途汽车站还有八里(约等于四千米),妹妹下了汽车本是决心步行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