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8300字。

  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蚌埠G5教研联盟10月份调研考试
  九年级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你拿到的试卷满分为150分(其中卷面书写占5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2.试卷包括“试题卷”和“答题卷”两部分;请务必在“答题卷”上答题,在“试题卷”上答题是无效的。
  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35分)
  1.古诗文默写(10分)
  (1)当今社会,日新月异,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新出现的事物。唐代诗人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中“______,______”两句恰好表达了这种观点。
  (2)古人常在诗词中以“剑”抒怀。李白被赐金还山后,在《行路难》(其一)中用“______,______”抒发了自己抑郁苦闷、激荡起伏的心情。
  (3)一轮明月,惹动几多情思。“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是李白对自己的宽慰;“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是李白对友人的思念。“______,______”是苏轼对亲人的祝愿。(《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4)假如我们身处逆境,那就要善于从经典中汲取力量。李白《行路难》中的“______,______”两句就可以作为座右铭激励自己积极进取、乐观向上。
  (5)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写出洞庭湖波光月影之美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2.名著阅读。(12分)
  最近小语同学阅读《艾青诗选》,他在阅读中遇到一些问题和困惑,请你帮助解决。
  树
  艾青
  一棵树,一棵树
  彼此孤离地兀立着
  风与空气
  告诉着它们的距离
  但是在泥土的覆盖下
  它们的根伸长着
  在看不见的深处
  它们把根须纠缠在一起
  【注释】本诗写于抗日战争最艰苦的阶段。
  (1)《树》一诗中有两个字小语同学不认识,请你帮他给加点的字注音。(2分)
  兀(    )立 纠(    )缠
  (2)小语同学读了这首诗歌,写了一段读书笔记,请你根据诗意把它补充完整。(4分)
  初读诗歌《树》,觉得是一首写景状物诗,描写了根须缠在一起,树干彼此独立的两棵树。再读诗歌发现,虽然从表面看,树与树之间没有联系,但“在泥土的覆盖下”,根须是纠缠在一起的,这就给我们启示:认识事物时,不仅______,还______。第三遍读诗歌,我先了解了诗歌的背景:当时抗日战争正处于艰苦的相持阶段,尽管过去有外国人侮辱中华民族是“一盘散沙”,但作者意识到民族的觉醒已经到来。所以,我觉得这首诗歌的深刻主题应该是:______。
  (3)以下是小语同学的读书笔记,请你帮助他解决疑思。(6分)
  《艾青诗选》读书笔记
  【疑思】诗选以年代划分艾青诗作,如果我以诗歌主题进行划分,还能发现什么?
  主题一:“   ①   ”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1937年 《我爱这土地》—1938年 《北方》—1938年
  主题二:“礼赞光明”
  《向太阳》—1938年 《火把》—1940年 《光的赞歌》—1978年
  主题三:“   ②   ”
  《鱼化石》—1978年 《镜子》—1978年 《伞》—1978年
  疑思1  还有两个主题没有确定,请选出适合的选项填到笔记中的①②处。(2分)
  A.歌咏自然 B.思考人生 C.热爱祖国 D.呼唤亲情
  疑思2  我发现,在20世纪30~40年代,因为时值抗战,艾青更多地关注国家苦难,表现民族救亡图存之心。1978年以后,诗人艾青的诗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下面不属于他这一时期诗歌特点的是哪一项呢?(    )(2分)
  A.诗句由原先的长短错落,不求整齐划一变得比较整齐。
  B.诗情由原先的总是充满“土地的忧郁”变得比较深沉。
  C.写法由原先的口语化、散文化变为尽情的呼告、肆意的排叙。
  D.诗意由原先的凝重、深厚变得比较警策,充满哲思。
  疑思3  杨匡汉在《艾青评传》中说:“对于艾青来说,太阳、火把、诗和他同在!”结合《艾青诗选》,该怎么理解这句话呢?(2分)
  3.综合性学习(13分)
  同学们正处在人生中最美好的阶段,有时间,有精力,还有诗和远方。某中学九(1)班正在举行以“青春??理想??奋斗”为主题的班会活动,邀请你一起参加。
  (1)任务一:请你为本次活动拟写一条宣传标语。(2分)
  (2)任务二:本次活动,开展了“青年伟人诗歌”朗诵活动,下面是入选诗歌,请你参与筹划。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