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7700字。

  绝密★启用前
  2023-2024学年度高二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
  试卷总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中国逻辑和印度逻辑是东方逻辑思想的两大源泉。东方逻辑起源于作为逻辑应用的论辩,并具有把这种应用贯彻始终的特点。
  ②早在春秋战国时期,邓析、惠施、公孙龙等人就以“辩”为研究对象,系统地探讨了与“辩”有关的诸多问题,并逐渐形成了名辩学派。惠施的“历物十事”和辩者的“二十一事”,公孙龙和荀子的正名学说,韩非子的“矛盾之说”等标志着名辩学的兴起。尤其是后期墨家,集先秦名辩学之大成,完成了中国逻辑的标志性著作《墨经》,在人类历史上建立了第一个被称为“名辩学”的逻辑学体系。简言之,东方逻辑研究以名、辞、说、辩为主要内容,偏重于名辩的应用,不同于西方那种面向抽象理论的论辩研究,是一种偏重于论辩在实践中应用的应用逻辑学。它彰显了论辩应用的自觉意识,催生了东方逻辑并伴随其不断成长,构成了东方逻辑沿着应用型逻辑发展道路前行的主旋律。
  ③西方的逻辑推理以几何学为摹本,建立在追求真理的理性主义基础之上,而东方强调的是在经验研究中如何运用名辩推论去正名,以明辨是非,说服对方,在一系列隐晦的推理中直接深入到经验性实在的本体论基础。因此,它强调的是对“穷理致知”的尊重,重视经验和实践态度。如:
  宗(论题):此山有火。
  因(原因):以有烟故。
  喻(例证):如灶——并非如湖。
  合(应用):此山亦如是。
  结(结论):故此山有火。
  ④在西方推理中,喻例是多余的。但东方古正理派认为,这五支缺一不可。原因在于,只有具备五支才能获得“第三次的知识”。“第一次的知识”是看到灶中的烟与火,从而知道烟与火的联系。“第二次的知识”是看到眼前此山中的烟。“第三次的知识”是联想起烟与火的(因果)必然联系,从而知道此山有火。东方逻辑学既把喻例视为必不可缺的,因而它必然否定在找不到喻例的情况下进行推理的可能性。
  ⑤西方逻辑的特征之一是形式与实质的分离,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二者关系。东方逻辑中固然有关于形式的初步研究,如《墨经•小取》中有侔式推理,但中国逻辑更重视形式真与实质真相结合的研究。如果不从二者结合的角度考虑,我们就不能合理解释如“白马非马”那样的论辩。若单从形式角度分析,“白马非马”显然是诡辩,但是,若从形式真和实质真相结合的角度分析,“白马非马”这个命题则可以自圆其说:“马者所以命形也,白者所以命色也。命色者非命形也。故曰白马非马。”这里的“非”是“不等于”的意思。中国思想家所考量的难点在于,“公孙龙了解的是一般的马,而他的论辩对手想到的白马,是一种特殊的马”,“属”“不等于”“种”,这是辩者建立“白马非马”论的真正基础。也就是说,从形式真和实质真相结合的双重角度看,白马“不等于”马,因此,“白马非马”。
  (节选自任晓明《东方逻辑的特质》)
  材料二:
  ①西方逻辑在其发展中特别注意引进人工符号语言,特别强调建立形式系统和公理系统,可以说,西方逻辑发展的过程也就是逻辑向完全形式化、公理化方向发展的过程。
  ②西方逻辑的发展为什么会呈现出如此之特点?从文化的视角进行探析,在于西方崇尚求知的传统文化精神。在古希腊,人们把求知当作人类的一种本性,人们
  1. 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为逻辑应用的论辩是东方逻辑的起源,东方逻辑是一种偏重于论辩在实践中应用的应用逻辑学,它彰显了论辩应用的自觉意识。
  B. 东方逻辑强调对“穷理致知”的尊重,重视经验和实践态度,因而要求隐晦的推理直接深入到经验性实在的本体论基础。
  C. 西方逻辑特别强调建立形式系统和公理系统,它的发展过程其实就是逻辑向完全形式化、公理化方向发展的过程。
  D. 古希腊人推崇抽象与演绎,并认为它能为知识建立一种普通的原则,这体现了西方崇尚求知的文化精神还注重理性的完善这一重要特征。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尽管东方逻辑学把喻例视为必不可缺的,但对于实在找不到喻例的情况下的推理不会进行全然否定。
  B. 《墨经•小取》中的侔式推理有关于形式的初步研究,所以《墨经》兼具东西方逻辑的特征不言自明。
  C. “白马非马”这个命题如果脱离了形式真与实质真相结合这一范畴,就不能自圆其说,只能是诡辩。
  D. 自由、民主的学术氛围为哲学与科学塑造了不以任何功利、实用为目的的文化精神,使人们可以自由地探讨问题。
  3. 下列说法,不符合材料一所体现的东方逻辑的特征的一项是(   )
  A.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B. 俗话说: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C. 《易传•文言》曰:“修辞立其诚。”
  D. 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4. 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5. 请结合两则材料,概括东西方逻辑的不同。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
  B.因果倒置。材料一第3小节,原文为“在一系列隐晦的推理中直接深入到经验性实在的本体论基础”。因此,它强调的是对“穷理致知”的尊重,重视经验和实践态度。
  故选B。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世界的尽头
  马克斯•苏萨克
  请想象一下,你在黑暗中走在汉密尔街上,你的头发被雨淋湿了。气压几乎是在急剧地变化。第一枚炸弹落在了汤米•穆勒家的公寓楼上。他的脸在梦中无辜地抽搐着,然后,我就跪在他床边。接下来是他的妹妹。克里思蒂娜的双脚从毯子下伸出来,好像是在大街上玩跳房子的游戏,她的脚指头是那么小。他们的妈妈睡在不远处,床边的烟灰缸里放着四支熄灭的香烟,被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