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8570字。
2023-2024学年高一元月期末考试
语文试卷
本试卷共10页,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魏晋诗歌是中国诗歌长河中不可或缺的一环,阅读欣赏魏晋诗歌,会发现其中存在大量“我”字入诗的现象。从指向上来看,含“我”的魏晋诗歌除了少数指诗人之外的他人他物外,多数均指诗人自我,我们姑且称之为自我类诗歌。
魏晋诗歌“我”字入诗是较为明显的现象。那么,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我”字作为诗人寄托个体情感的重要对象,关乎诗歌主旨以及情感的传达,在魏晋诗歌创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从诗歌内部发展来看,“我”字入诗,于先秦诗歌尤其是《诗经》中已多有所见,汉乐府中的“我”字亦是屡见不鲜,东汉无名氏所作《古诗十九首》中同样也有“我”字的使用。魏晋诗歌汲取前人这一作诗传统,在诗歌中使用了“我”字。
魏晋诗歌中的涉及“我”诗句,有一些是对《诗经》诗句的引用或化用,诗人借此表现魏晋时代主题下文人自己的精神世界与情感诉求。魏晋诗歌之“我”受《诗经》影响,不外乎两种情况:一是直接爱用《诗经》成句,如曹操《短歌行》“我有嘉宾”取自《小雅•鹿鸣》。二是化用《诗经》诗句,如陆机《拟明月何皎皎》“我行水已久”,化用《小雅•六月》“我行水久”。
尽管从建安到东晋,诗风是变化的,但在“我”字入诗这一点上的确是有共性的,这一共性与始于《诗经》的中国古代诗歌传统有关。中国古代诗歌的主体是抒情诗,情感抒发是作诗的目的。《毛诗序》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数于言。”诗歌抒发的是诗人主体的情感,而作为第一人称代词的“我”,无疑是诗人主体情感抒发最直接、最明显的指称。以“我”入诗写作诗歌就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个传统,魏晋诗歌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个发展阶段,自然符合中国古代诗歌的这一传统。
魏晋时期,“人的觉醒”成为一种思潮,它强调个体的自我意识和情感诉求。而以“我”字入诗,适合直抒胸臆,适合表现强烈归结于自我的主体情感,彰显主体意识之“我”,契合魏晋诗人自我意识发展的现实需求。比如魏晋的羁旅行役诗,诗人们以“我”入诗,清晰表达了个人的主张与情感。魏晋诗人生当乱世,多有因不同原因而背井其乡者。行旅之“我”在艰难乱世寻求立足之道,在国家命运与个人境遇之间注入深沉忧思。大致说来有:羁旅而处家国百姓世界中的“我”,羁旅而处人世情感世界中的“我”,羁旅而处个体精神世界中的“我”。家国百姓境界中的“我”多是曹魏诗人写作的,个体精神世界中的“我”多是两晋尤其是东晋诗人写作的。这与曹魏到东晋思想发展的进程是一致的。
从汉语语言发展情况来看,“我”“余(予)”“朕”作为第一人称代词最早可追溯到甲骨文,在《尚书》《诗经》等先秦文献中使用较为普遍。“朕”因作为帝王专称而退出第一人称代词的原因众所周知。“余(予)”的萎缩。“我”的使用越来越普遍,洪波认为其主要原因是谦敬这一语义功能的不同,“我”由于没有“余(予)”“朕”那样的语义功能(“余”表谦卑,“朕”表尊敬),在使用上就没有那么多的限制,生命力强大,所以一直沿用下来,朱庆之认为,上古汉语第一人称代词除了“我”,都退出口语这一重要变化,最晚在东汉时期已经结束。
可以判断,“我”在魏晋时期应是存在且广泛使用的第一人称代词,魏晋诗人欲以第一人称代词在诗歌中抒写个人情志,“我”无疑是最佳且最现实的选择。在自我意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魏晋诗歌中存在大量“我”字入诗的现象,“我”字是诗人寄托个体情感的重要对象。在魏晋诗歌创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B. 先秦诗歌、汉乐府及《古诗十九首》中都有“我”字的使用,魏晋诗人汲取前人的这一作诗传统,在诗歌中使用“我”字。
C. 语言总在发展变化,洪波认为,上古汉语第一人称代词除了“我”,都退出口语这一重要变化,最晚在东汉时期已经结束。
D. “我”字在使用上没有谦卑与尊敬的语义功能,在自我意识觉醒的魏晋时代,诗歌中使用“我”更能突出抒情主体的内心世界。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魏晋时期诗人的诗歌创作受到《诗经》的影响,这可以从以“我”入诗的魏晋诗歌对《诗经》具体诗篇的袭用与化用看出。
B. 以“我”入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个传统,从建安到东晋,诗风是变化的,但在“我”字入诗这一点上符合中国古代诗歌的这一传统。
C. 以“我”字入诗,契合魏晋诗人自我意识发展的现实需求。他们生当乱世,却努力寻求立足之道,在国家命运与个人境遇之间注入深沉忧思。
D. 从曹魏到东晋,由于诗人创作时自我意识和情感诉求不断加强,羁旅行役诗中的“我”有从家国百姓境界向个体精神世界转变的倾向。
3. 下列选项中,所列魏晋时著名诗人诗作中的诗句中都有“我”字,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本文观点的一项是( )
A. 嵇康《四言诗十一首•其三》“藻泛兰池,和声激朗。操缦清商,游心大象。倾昧修身,惠音遗响。钟期不存,我志谁赏”。
B. 陶渊明《咏荆轲》“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赢。招集百夫良,岁暮得荆卿。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索骥鸣广陌,慷慨送我行……”
C. 阮籍《咏怀八十二首•其一》“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D. 谢灵运《游南亭》“……戚戚感物叹,星星白发垂。药饵情所止,衰疾忽在斯。逝将侯秋水,息景堰旧崖。我志谁与亮?赏心惟良知”。
4. 请简要分析本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5. 魏晋诗歌大量使用了“我”字,请根据文本概括原因。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C.张冠李戴,根据“朱庆之认为,上古汉语第一人称代词除了‘我’,都退出口语这一重要变化,最晚在东汉时期已经结束”可知,这是朱庆之的看法,不是洪波的观点。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C.以偏概全,“在国家命运与个人境遇之间注入深沉忧思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外婆的手纹
李汉荣
外婆的针线活做得好,周围的人们都说:她的手艺好。
外婆做的衣服不仅合身,而且好看。好看,就是有美感,有艺术性,不过,乡里人不这样说,只说好看。好看,好像是简单的说法,其实要想得到这个评价,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