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9050字。
丹东市2023~2024学年度(上)期末教学质量监测
高一语文
总分150分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宋代是中国封建时代正统文学到市民文学的过渡时期,这时正统诗文为了保持自己岌岌可危的阵地,一方面表现为浓厚的保守倾向,一方面则力求不辱没过去黄金时代中所曾获得的光荣。于是,一种中年人洁身自好的要求,一种近于清秋气象的心情,便成为诗、文、图画甚至于哲学(例如理学)的共同基调。这种时代的特征,说明封建文化的青春创造时代已不再来,但是还力图在往日的基础上别开着生面。
先秦时代的散文高潮,建安以至唐代的诗歌高潮,到了宋代已经不复成为澎湃的力量;这时要想推陈出新,自成一个局面,宋代的作家便把两者的力量结合起来,想要写出一种近于诗的文,与近于文的诗,也就是要说理中带有抒情,抒情中带有说理。这种倾向开始于中唐柳宗元的山水游记与韩愈的“以文为诗”,到了宋代就成为普遍的发展。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等属于前者,苏轼的《赤壁赋》等属于后者。提到苏轼,我们必须要说,他的诗文具有自己的独特风格,也带有那个时代的一般特色。要理解宋代诗文的发展及其成就,苏轼正是一位理想的代表作家。
封建时代的正统文学是以游宦生活为中心的,苏轼的一生写作也不例外;封建时代知识分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政治态度,也正是苏轼的政治态度;他想为国家为人民作一番事业,不慕荣利不逐富贵,这是无可讳言的,他在政治上的保守倾向与其局限性也是无可讳言的。最后他终于爱上了陶渊明,继承了屈原宋玉以来香草美人的比喻与庄子的富于理趣的散文,出现了苏轼行云流水般的风格与超尘出俗的造诣,尤以《前赤壁赋》诗情与理趣融会无间,成为宋代杰出佳作。
苏轼的天才成就,当然也还是植根于他思想感情的深处。苏轼是一个带有着鲜明浪漫气质的作家,这浪漫气质对于封建时代来说,乃是一种要求个性解放的力量。苏轼“行云流水”的风格乃至“大江东去”的豪放气概,体现了他个性的解放,而前人对于苏轼“不食人间烟火”的评语,又深刻地说明了他在那个时代中的孤单。所谓“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正是他的豪放。所谓“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正是“不食人间烟火”了。这感受事实上贯穿着苏轼很多的作品,它使我们真正接触到一种“遗世独立”的感情,这里是清高,也是冷清,是满腔的热情化为洁身自好的形象,所谓“起舞弄清影”者是也。而这些形象又往往是通过苏轼所特有的“理趣”表现出来的。
前面说到宋人诗文中把说理与抒情统一起来的特色,然而真正能达到“理趣”造诣的,也还是苏轼所特有的。(后来豪放派词人中,也偶有这个特点。)所谓“理趣”就是说理或发议论又是通过形象的思维表达出来。好发议论原是宋诗一般的特色,在苏轼的作品中自然也到处可见,《水调歌头》的下半阕,就可以说是完全在发议论,因此也就并不是最好的成就。最好的成就应该是发议论而没有发议论的痕迹,《廿四诗品》所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这才是“理趣”的造诣,所以应当说《水调歌头》上半阕的成就远远高过它的下半阕。《水调歌头》下半阕中的议论,其实就正是这上半阕中思维的脱口而出,然而那究竟只是脱口而出而已,诗人的全部议论是发不完的,千言万语则仍然是在那上半阕的诗句中。
从《前赤壁赋》来说,诗人是把传统的“赋”散文化了,这也就是诗与文的统一。从《水调歌头》和《念奴娇》说,诗人则是把带有市民文学倾向的词,诗文化了,这个我们只要一对照柳永的词就会明白。词在中唐以来是与市民文学同时发展起来的,它的以爱情为中心的主题是同于市民文学的,它的终于要走向通俗的曲去,更是市民文学发展的道路。到了宋代,柳永就正是大力地把词向这个方向推动,然而这也就意味着要脱离正统诗文的轨道。苏轼很看不起柳永的词,说它太俗,其中心的缘故就在这里。苏轼自己是要把词的发展拉回到正统诗文的轨道上去,这一方面固然能使得词从生活较小的领域中接触到正统诗文已经获得的广阔天地,另一方面则究竟是一种文学史上保守的倾向,在这里有助于苏轼的则仍旧是他的浪漫气质,这浪漫气质使得苏轼又在一定程度上跳出了正统诗文的局限,与市民文学有了共同的基调,这在《念奴娇》一词中表现得最为明白。
《念奴娇》的主题是历史凭吊,而这凭吊是通过对于“千古风流人物”的向往而表达的,而这个“风流人物”虽然还是继承了“魏晋风流”的传统,却又增加了新的东西,那就是特别强调“周瑜”这样“少年英俊”的人物,这就使得到了宋代已是保守的中年人的正统文化中得到了一种青春的活力。像“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这乃是正统诗文中从来不重视的,而在词曲中则被广泛的歌唱着。这里诗人在古老的历史凭吊中弹出了新鲜的调子,它的风流豪放,与一个“周郎”这样的典型性格统一起来,也就是正统的诗文与新兴的词的统一。这里有着封建时代文学中浪漫气质的更为丰富的涵义。
浪漫的气质,豪放的风格,壮阔的波澜,发人猛省的理趣,这些就构成苏轼行云流水般的形象语言,为宋代的诗文平添了无限声色。
(节选自林庚《漫谈苏轼及其<前赤壁赋><水调歌头><念奴娇>》,有删改)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苏轼的诗文既具有自己的特色,又兼具时代精神,因此,把苏轼的作品研究透彻,就可理解宋代诗文的发展和成就。
B. 宋代作家首开先河,把散文和诗歌两种文体的优势结合起来,写出了近于诗的文与近于文的诗,兼具抒情与说理。
C. 苏轼一方面想为国为民做一番事业,不慕功名,不追求荣华富贵;另一方面他在政治上也有保守的倾向与局限性。
D. 前人认为,“不食人间烟火”贯穿苏轼很多作品,这使人感受到他“遗世独立”的感情和清高、冷清、洁身自好的形象。
2. 根据材料相关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醉翁亭记》等属于抒情中带有说理,《赤壁赋》等属于说理中带有抒情,二者间的距离只是程度上的不同罢了。
B. 苏轼的思想感情形成了他的性格,也形成了他鲜明的浪漫气质,是促使他冲破封建桎梏、追求个性解放的力量。
C. 宋人诗文中把说理与抒情统一起来的作品不少,但只有苏轼能达到“理趣”造诣,后世偶有豪放词人可与其比肩。
D. 苏轼行云流水般的形象语言是浪漫的,也是豪放的,既有壮阔的波澜,又有深刻的理趣,为宋代诗文平添了声色。
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对于苏轼作品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 )
A. 《水调歌头》下半阕成就远不及上半阕,下半阕中的议论只是上半阕思维的脱口而出,千言万语仍蕴含在上半阕诗句中。
B. 苏轼的《前赤壁赋》是把传统的“赋”散文化了;《水调歌头》和《念奴娇》则是把带有市民文学倾向的词,诗文化了。
C. 从《念奴娇》可以看出,苏轼在一定程度上跳出了正统诗文的局限,与市民文学有了共同的基调,因此具有了浪漫气质。
D. 《念奴娇》的主题是通过对“千古风流人物”的向往来凭吊历史,而这个“风流人物”既继承了传统,又增加了新的东西。
4. 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行文思路。
5. 本文认为,只有苏轼真正能达到“理趣”造诣,请结合本文观点分析《赤壁赋》第四自然段的“理趣”是如何体现的。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把苏轼的作品研究透彻,就能完全理解宋代诗文的发展及其成就”表述过于绝对,苏轼只是一位理想的代表作家。
B.“首开先河”错,原文说“这种倾向开始于中唐柳宗元的山水游记与韩愈的“以文为诗”,到了宋代就成为普遍的发展”。
D.“前人认为”的说法错误,细读文本可知:“不食人间烟火”贯穿苏轼很多作品,这使人感受到他“遗世独立”的感情和清高、冷清、洁身自好的形象的观点不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不平的镜子
契诃夫
我和我的妻子走进客厅里。那儿弥漫着霉气和潮气。房间已经有整整一个世纪不见亮光,等到我们点上烛火,照亮四壁,就有几百万只大老鼠和小耗子往四下里逃窜。我们关上身后的房门,可是房间里仍然有风,吹拂墙角上堆着的一叠叠纸张。亮光落在那些纸上,我们就看见了古老的信纸和中世纪的画片。墙壁由于年陈日久而变成绿色,上面挂着我家祖先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