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6460字。

  初三语文测试卷
  亲爱的同学们,如果这份试卷是海,相信你就是海中的鱼;如果这份试卷是船,相信你就是船上的帆。请放松你的心情,顺利驶向那成功的彼岸!
  第一部分(1-3题,共13分)
  1.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7分)
  人生自有诗意,诗意岁岁相期。今年来,央视推出了一系列文化节目,如《中国诗词大会》《典籍里的中国》《文脉春秋》等,对大众追求诗意人生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笑谈“一代天骄”只识弯弓射大雕,是毛主席的诗意人生;笑对鲜妍娉婷的四月芳华,是林徽因的诗意人生;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一点不páng wù,是梁启超的诗意人生;把精神小屋建筑得美观结实,甚至能矗立起精神大厦,是毕淑敏的诗意人生。诗意的人生不容亵渎,不应jiǎo róu zào zuò;为了人生的诗意,我们应该勤勉奋进,使诗意与人生(相得益彰/相辅相成)。传承好诗词文化,对涵养民族精神,安顿个体心灵和提高文化自信,都有重要的意义。
  (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2分)
  Pang  wù              jiǎo  róu  zào  zuò                  
  (2)给文段中加着重号的词语注音。(2分)
  娉婷              亵渎         
  (3)从文段的括号内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填写到横线上。(1分)
  (4)划线句子有语病,请提出修改意见。(2分)
  2.综合实践活动(共3分)
  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工程输水路线,源起湖北丹江口水库,终至北京、天津。请依据右图,用一段文字描述该干线工程的输水路线。要求:①根据图中方位指示,按一定的方位顺序描述;②包含图示总干渠经过地;③语言表达简洁、流畅。
  3.下列句子的排序,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是人生不可或缺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         ,         。         ,         ?         ,只有把“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紧密结合起来,知识才能化为力量,书本才能变成财富。
  ①想得很高,策划得很好,但一到实际工作和生活中往往处处碰壁,
  ②尤其在现代社会,处处讲知识,样样要科技,一个“大老粗”怎么干得下去?
  ③只“行万里路”不“读万卷书”,那就更难成大事。
  ④所以“读万卷书”是我们所需要的,“行万里路”也是我们所需要的。
  ⑤光“读万卷书”不“行万里路”,那就只能是纸上谈兵。
  A.①②④③⑤    B.①②③⑤④    C.⑤①③②④    D.⑤③①②④
  第二部分(4-20题,共57分)
  一、古诗文阅读
  (一)古诗文默写(共6分)
  4.阅读下面文字,在横线上填写相应的句子
  古诗文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滋润着我们干涸的心灵,点缀着我们生命的星空。读欧阳修《醉翁亭记》中的“人知从太守游而乐,(1)        ,我们感受到作者与民同乐的博大情怀;读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2)“        ,        ,        ,郁郁青青”,我们欣赏到了春和景明下洞庭湖的风光;读李白《行路难(其一)》中的(3)“        ,        ”,运用象征的表现手法让我们体会到了诗人仕途之艰险。
  (二)古代诗歌阅读(共6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5-6题。
  (甲)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乙)长沙过贾谊宅
  刘长卿
  三年谪宦①此栖迟②,万古惟留楚客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④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⑤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冷君何事到天涯!
  注释:①(三年谪宦)贾谊被贬至长沙三年。②(栖迟)停留,居留。③(楚客)这里指客居楚地的贾谊。④(汉文)指汉文帝刘恒。(吊)凭吊。贾谊在长沙曾写《吊屈原赋》凭吊屈原。
  5.对两首诗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甲诗中刘禹锡用“凄凉地”和“弃置身”述说了自己被谪居遭遗弃的境遇,也表达了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的心情。
  B.甲诗中“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借用两个典故把自己对亲朋凋零、世事沧桑的伤感表达得委婉,含蓄。
  C.甲诗颈联中诗人以“沉舟”“病树”比喻前人,表达出诗人要在前人失败之后继续向成功迈进的积极进取的情怀。
  D.乙诗中“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写诗人步入贾谊故宅所见之景,渲染了寂寥的氛围,为下文抒发感慨作了铺垫。
  6.两首诗的作者都曾遭贬谪,但抒发的情感并不相同,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3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7-10题。(共14分)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忧亦。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