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8240字。

  南宁市2023-2024学年度秋季学期教学质量调研高二年级语文
  (形式:闭卷 时间:150分钟 分位:150分)
  注寇事项:
  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写在答延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艺把答题卡上对应题日的各案标号涂黑;非这择题请用直径0.5毫术黑色基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爷题区线内作爷,超出答题区城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鸦纸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谷题卡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意境是我国古典文论独创的一个概念。它是华夏抒情文学审美理想的集中体现。文学意境论早在刘勰《文心雕龙》和钟嵘的《诗品》中已见端倪,盛唐之后开始全面形成。相传王昌龄作的《诗格》中,甚至直接使用了“意境”这个概念。但他当时的意思,只是诗境三境中的一境。
  “诗有三境。一曰物境: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垅,视境于心,莹然学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二曰情境: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三曰意境: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
  这段话从诗歌创作的角度,分析了意境创造的三个层次。认为要写好“物境”,必须心身入境,对泉石云峰那种“极丽绝秀”的神韵有了透彻了解之后,才能逼真地表现出来;描写“情境”需要作者设身处地地体验人生的娱乐愁怨,有了这种情怀,才能驰骋想象,把握情感,深刻地把它表现出来;对于“意境”,作家必须发自肺腑,得自心源,这样的意境才能真切感人。他还探讨了意与景的关系,提出“诗一向言意,则不清及无味;一向言景,亦无味;事须景与意相兼始好”。这些都是前无古人的深刻见解。王昌龄之后,诗僧皎然又把意境的研究推进了一步,提出了诸如“缘境不尽曰情”“文外之旨”“取境”等重要命题,全面发展了意境论。中唐以后,刘禹锡提出了“境生于象外”的观点,晚唐司空图对此加以生发,提出了“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和“韵外之致”“味外之旨”等观点,进一步扩大了意境研究的领域。至此,意境论的基本内容和理论构架已经确立。总的来说,它有两大因素、一个空间,即情与景两大因素和审美想象的空间,这就是所谓“境”。
  此后,意境论逐渐成了我国诗学、画论、书论的中心范畴,历代都有学者文人对它作补充、发挥,清末王国维是意境论的集大成者。可是,由于意境概念历经了千余年的沿革变化,更由于南宋以后意境与境界概念的混用,其内容更为丰富复杂。有人统计它几乎有四大类十种以上的涵义和界说。主要是“情景交融”说,“典型形象”说,“想象联想”说和“情感气氛”说。意境成了一个无所不包的综合性概念。理论发展的教训告诉我们,当一个概念被引申得无所不包时,也就失去了理论意义。所以,我们主张以意境创立时的基本意义为准,来界定意境概念的内涵,让意境作为一个表意单纯的概念进入现代文艺学,而把此外的诸多含意,让给更为宽泛的概念——“境界”去承担,从而区分“意境”与“境界”的不同。这样,我们才能对意境作出适当的界说:意境是指抒情型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
  (摘编自《文学理论教程:意境的形成与界定》)
  材料二:
  情景交融是意境创造的表现特征。王国维说:“文学中有二元质焉:曰景,曰情。”意境创造就是把二者结合起来的艺术。由于它直接关系着意境的生成,所以古人在这方面研究得十分深透。南宋范晞文在《对床夜语》中说:“情景相融而英分也。”清人王夫之论述得更为精要。他说:“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哀乐之触,荣悴之迎,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意境”是我国古典文论中独创的概念,体现了华夏抒情文学的审美,相传王昌龄直接使用了“意境”这个概念并对诗境有着一定的研究。
  B. 诗有三境从诗歌创作的角度分析了意境创造的三个层次,心身入境、体验人生丰富情感、真情流露都是意境创设中重要的生成条件。
  C. 诗僧皎然推进了意境的研究,提出了许多重要命题,全面发展了意境论,晚唐司空图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众多观点,又拓展了意境研究的领域。
  D. 情景交融的表达方式可以通过意境的创设实现,王国维提出了文学中景与情的二元质的观点,范晞文和王夫之则强调景与情之间的相互关系。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意境创造的三个层次、意与景关系的思想主张,都体现了创作者在创作中的重要作用,只有用心观察景物,感受生命中情感的律动,才能触动真情的表达。
  B. 材料一认为意境因为其无所不包而失去了理论意义,所以“意境”和“境界”是有区别的,“境界”比“意境”的概念内涵更为宽泛,也承担了更多的含意。
  C. 材料二介绍了情景交融的三种类型,关于情景关系,作者认为王夫之的论述更加精要,他揭示了情景交融的两种主要表现方式并明确了三种情景交融的类型。
  D. “景中藏情”与“情中见景”的本质区别在于“景中藏情”是通过逼真的景物画面隐含地表达情感,而“情中见景”则是弱化景物描写,通过直接抒情的方式传达情感。
  3. 下列选项中最能体现“情中见景式”的一项是(   )
  A. 《赠别其二》中“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B. 《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C. 《将进酒》中“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D. 《春江花月夜》中“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结构。
  5. 根据材料一第三段中意境有“两大因素、一个空间”的观点,赏析下面文段。
  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那时,太阳循着亘古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自从那个下午我无意中进了这园子,就再没长久地离开过它。我一下子就理解了它的意图。正如我在一篇小说中所说的:“在人口密聚的城市里,有这样一个宁静的去处,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
  (节选自史铁生《我与地坛》)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C.“晚唐司空图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众多观点,又拓展了意境研究的领域”,选项的“在此基础上”指的是诗僧皎然的意境研究,而原文“诗僧皎然又把意境的研究推进了一步,提出了……等重要命题,全面发展了意境论。中唐以后,刘禹锡提出了……观点,晚唐司空图对此加以生发”,选项遗漏了刘禹锡这个过渡环节。
  故选C。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橘颂(节选)
  张炜
  老文公等待儿子一家从海外归来,独自住了很久。陪伴他的是一只叫“橘颂”的猫。冬日将尽,大洋那边的人仍难确定归期。他看着窗外说:“让我们去山里住一段吧。”橘颂睁大眼睛看着他。老文公抚弄它的额头:“那里的春天比这里大。”
  三月的早晨,风很凉。橘颂贴紧老文公的腿,忍住颠簸。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