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题,约20350字。
北京市朝阳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
一、本大题共4小题,共15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近日,央视将聚光灯对准了有着3000多年历史的中国书法,推出传统文化节目《中国书法大会》。该节目甫一开播就溅起不小的水花。过去几年,以传统文化为核心内容的综艺节目持续受到各个年龄段观众的关注。尤其是年轻人,他们毫不吝惜肯定与赞美,为这些节目打出超高评分,并多次将相关话题送上社交媒体热门话题榜。
宣介传统文化的节目受到追捧,并非孤立事件,而是在当下年轻人中持续升温的传统文化热的一个侧面和缩影。近年来,去博物馆打卡成为年轻人旅游的优先安排,“逛馆”甚至成为新年俗;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穿着传统服装自信地行走街头,俨然是一种新时尚;在短视频平台上,戏曲、民乐、武术、杂技、古玩、篆刻等也从来不缺少年轻人的关注,更有同好组成各种兴趣小组,安放自己对传统文化的那份热爱……
为什么传统文化能在年轻人中如此“燃”?新一代年轻群体出生并成长于中国经济快速腾飞的时代,中国体量与声量的显著提升,增强了他们的向心力和认同感,也激发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自信。成长于全球化语境中的“平视一代”,于开放的信息环境和开阔的视野中,能以更平和从容的心态面对各种文化之美,也更能“参透”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他们对国潮、国风的追逐,是自我审美品位和生活态度的展现,更是自我身份认同和文化认同的彰显。
因此可以说,“国潮热”是经济现象,更是文化现象。
年轻人身体中的传统文化基因被唤醒,还因为他们走近并接触的传统文化是“活”的,换句话说,是经过各种现代化演绎和创新转化的,沉浸式体验和时尚化表达的传统文化类综艺节目、品类愈加多样的各种文创产品、基于VR技术的博物馆“云游”、文博机构的各种“奇妙夜”活化探索……每一次这样的创新尝试,都是传统与现代的一次碰撞与融通。审美元素是传统的,而演绎视角和趣味是现代的;精神内核和价值是传统的,其呼应的情绪与主题是当下的。历史融入当下,传统与现代共振,年轻人张开双臂拥抱传统文化,后者亦在这种创新传承中获得更强大的生机与活力。
更令人欣喜的是,年轻人不仅是传统文化的忠实粉丝,受到传统文化滋养的他们亦是创新表达并传播传统文化的主力军。我们乐见这股文化传承中的力量不断壮大,乐闻更多古韵现新声,期待青春共鸣激荡起更多的文化回响!
(取材于莫洁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长盛不衰的文化基因,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源泉。传承好、发展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是全民赛,又是接力赛。时代召唤青年紧握接力棒、勇做先行者,肩负起守护、践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光荣使命。
1. 下列为“材料一”所拟的标题,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性
B. 传统文化何以引发青春共鸣
C. 新时代青年怎样做好文化传承
D. 青年要做文化传承发展的主力军
2. 根据材料一,下列做法不属于对传统文化进行现代化演绎或创新转化的一项是( )
A. 音乐课上,老师指导学生将古诗《将进酒》改编成流行歌曲。
B. 校园文化节上,同学们制作印有古诗词的帆布袋等文创产品。
C. 科技展上,同学们用VR技术再现《阿房宫赋》中的奢华景象。
D. 在图书馆,同学们查找、搜集与《岳阳楼记》相关的古籍资料。
3. 为材料二横线处补写句子,使文意完整、贯通。
4. 请综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说明为什么新时代青年人能够成为传承发展传统文化的主力军。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
材料一先明确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性,中间重点论述青年人喜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原因,最后提出青年要做文化传承发展的主力军,传承并创新优秀传统文化。
A.C.D.对内容的涵盖不全面,重点不突出。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二、本大题共9小题,共38分。
(一)(共12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孟子》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