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5240字。
2023-2024学年度高一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质量调研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 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在中国一个半世纪的现代化进程中,与反复出现的“文化热”相伴生的另一个重要的社会文化现象就是文化激进主义思潮的持续不断和顽强努力。这里所说的文化激进主义并非严格的学术范畴,而是泛指近现代中国一切主张彻底改造中国传统文化,全盘或从根本上接受现代西方以科学和民主为主要内涵的理性主义文化,实现文化转型的观点或思潮,其中包括梁启超、严复等中国近代第一代知识分子的文化批判,陈独秀、胡适和鲁迅等人为代表的新文化运动,以及80年代“文化热”中新的一代知识分子的反传统主义。
②大约从严复开始,文化激进主义就成为中国近现代文化争论中一股非常有影响的思潮。在中国历史上,严复是最先系统地引进和介绍西方文化的思想家之一,他翻译的赫胥黎的《天演论》以及亚当•斯密、五德斯鸠、斯宾塞等人的著作,对于中国人了解西方理性主义文化精神,以及现代中国的一大批知识分子的理性启蒙起了巨大的作用。严复的历史作用还不只限于翻译介绍西方文化,他关于中西方文化的比较研究开中国文化激进主义思潮的先河。他批判中国传统文化对科学的轻视,明确主张发展科学,建立民主政体,提出了“以自由为体,以民主为用”的深刻思想,并提出了“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的文化改革方案。梁启超虽然晚年在《欧游心影录》中批判西方文化的危机,转向了文化保守主义,但是,他早年提出的“新民”理论还是明确主张要用西方文化来改造中国民众的文化模式。他在《新民说》中明确提出“新民为今日中国第一急务”,并且批评了社会上人们重视政治体制改革而忽略文化变革的错误倾向。他指出:“今论者于政治学术技艺,皆莫不知取人长以补我短矣,而不知民德民智民力实为政治学术技艺之大原,不取于此而取于彼,弃其本而摹其末……故采补所本无以新我民之道,不可不深长思也。”由此,梁启超极力主张用西方文化中的民权思想、自由意识、平等观念、进取冒险意识等要素来改造和补充中国传统文化,塑造新民。
③到了“五四”运动前后,文化激进主义思潮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势头更加猛烈。陈独秀以《新青年》杂志为阵地,对中西文化作了深刻的比较,从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家族本位、感情本位和“虚文”本位进行了批判,明确提出要以西方文化的科学、民主和理性的精神来塑造中国的“新青年”。鲁迅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直截了当,他抨击了当时的“保存国粹”的文化保守主义论调。鲁迅指出,所谓“国粹”就是特别的东西,是一国独有,但是,“特别未必是好,何以应该保存?”因此,他提出了向世界开放的“拿来主义”:“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至于胡适的“全盘西化论”所表露的更加彻底的文化激进主义立场,已为人们所熟知,在这里我们不再详细介绍。
④问题在于,为什么在中国的现代化讲程中文化激进主义持续长达半个多世纪而不衰竭,80年代末在《河殇》等著作中又一次达到了新的高潮?这一文化激进主义现象引起许多学者的关注,林毓生在《中国意识之危机》中把以陈独秀、胡适为代表的这种文化激进主义称作“全盘性反传统主义”。他指出:“20世纪中国思想史中的最显著特征之一,是对中国传统文化遗产坚决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中国现代化发展进程中,反复出现的“文化热”以及文化激进主义思潮的各种表现成为重要的文化现象。
B. 鲁迅和胡适一样都直截了当地批判了传统文化,抨击当时的文化保守主义论调,以此塑造中国的“新青年”。
C. 第④段画线处的“这里”,指林毓生在《中国意识之危机》中对以陈独秀等为代表的文化激进主义所持的观点。
D. 文化保守主义的思潮消解或遮蔽了现代化的总体性,这使得中国近代文化转型历史任务总以激进主义方式提出。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从文章内容可看出,梁启超虽然早年持文化保守主义观点,但是晚年却主张要用西方文化来改造中国民众的文化模式。
B. 大约从严复开始到“五四”运动前后,直至80年代末,文化激进主义持久不衰而且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势头更加猛烈。
C. 作者对林毓生关于文化激进主义的观点持辩证态度,肯定他对现象概括和揭示的深刻性,但认为他探究的原因不全面。
D. 全文概述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文化激进主义发展的历史,并具体分析了这一文化现象产生的原因及社会历史条件。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二段观点的一项是 ( )
A. 谭嗣同将批判锋芒直指传统儒家文化,希望对中国传统政治实施暴力革命,将学术观念和理论思想变成为政治工具,发挥政治动员的意识形态功能。
B. 钱玄同在《汉字革合》中断言,“汉学不革命,则教育决不能普及,国语决不能统一,国语的文学决不能充分地发展。”
C. 陈独秀在《新青年》发文“要拥护那德生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
D. 80年代中期,以莫言、贾平凹为代表的作家尝试去关照民族文化传统及民族心理深层的文化积淀,从文学和文化的关系中去寻求文化的根。
4. 严复在中国近现代文化发展进程中的作用首屈一指,请概括具体表现。
5. 班级准备举行“中国现代文化转型”专题研讨活动,请你谈谈文化先驱的主张和做法对我们今天的文化转型有哪些启示。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B.“鲁迅和胡适一样都直截了当地批判了传统文化”错,原文“陈独秀以《新青年》杂志为阵地,对中西文化作了深刻的比较……明确提出要以西方文化的科学、民主和理性的精神来塑造中国的‘新青年’。鲁迅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直截了当,他抨击了当时的‘保存国粹’的文化保守主义论调”,文中没有把鲁迅与胡适结合起来分析。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天山深处的“大兵”
李斌奎
汽车高速驶进了天山深处……
太阳从云层中露出羞怯的红脸蛋,金色的光波被白茸茸的积雪折射成五颜六色的花环。白得刺目,花得耀眼。初来之人,都会把达坂奇丽的雪景比作娇艳的少女,谁会想到,这样的天气,如果有人大喊几声都会出现可怕的雪崩。那情景就同整个冰山倒塌下来一样。
“喂,把你那位在新疆天山深处的英雄人物也给我们介绍介绍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