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7题,约14720字。
延边州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学业质量检测
高一语文
本试卷共8页,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做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6.本试卷共四大题17小题,共8页,总分120分。答题时间12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21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天育物有时,地生财有限,道法自然,天人合一,这是古人朴素的生态道德观。到夏朝时,就有了“夏三月,川泽不入网罟,以成鱼鳖之长”的道德倡导。
人类社会已经经历了三大文明形态: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今天正在向第四文明形态过渡,即生态文明。人们逐渐认识到,人不是自然的主宰,只是自然的一员,规律只能认识,不能违背。由此,国家出台了严厉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追究终身责任,筑起一道壁垒森严的屏障。
制度是写在纸上的硬措施,道德则是刻在心中的软约束。在生态文明时代,生态道德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尺度,也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在工业文明理念仍然广为流传的背景下,仅靠法律和制度的硬约束,缺乏“发乎情止乎礼”的道德修养,是很难建成生态文明社会的。因此,培养善德善行的生态美德,激发社会成员对自然的热爱、尊重和感恩是当务之急。
(摘编自刘奇《生态文明是一种全新的道德观》)
材料二:
针对如何认识我国各地域传统民俗现象、传统生态民俗,《中国环境报》专访中国生态伦理学会环境伦理学研究会副理事长陈红兵。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朴素的生态道德观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古人尊重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道德倡导。
B. 人类社会正在向生态文明形态过渡,人们逐渐认识到,人不是自然的主宰,不能违背规律。
C. 在生态文明时代,生态道德水平的高低决定着人的综合素质以及国家、民族的文明程度。
D. 传统民俗观念中存在着不适应当代社会的迷信成分,这些迷信成分没有任何的积极意义。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仅靠法律和制度的硬约束,缺乏“发乎情止乎礼”的道德修养,是不能建成生态文明社会的。
B. 陈红兵以广州人喜欢吃蛇、鼠、龟、猴等为例,说明嗜吃野生动物是传统民俗中的不良风俗。
C. 传统生态民俗在传统社会有自身一整套传承、发挥作用的方式,它的许多方面在当代依然具有价值。
D. 材料二以访谈的形式探讨传统生态民俗的价值,访谈的主题鲜明集中,设计的问题具有针对性和现实性。
3. 我们该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民俗、传统生态民俗?请根据陈红兵的谈话内容加以概括。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改造自然的道德倡导”错误,无中生有。由原文“天育物有时,地生财有限,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夏三月,川泽不入网罟,以成鱼鳖之长”可知, 强调的是遵循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自然、善待自然、呵护自然,而不是“改造自然”。
C.“……生态道德水平的高低决定”错误,曲解文意。由原文“在生态文明时代,生态道德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尺度,也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可知,原文说的是“衡量”,而不是“决定”。
D. “这些迷信成分没有任何的积极意义”错误,绝对化。根据材料“我们要认识到,传统民俗观念中存在的不适应当代社会的迷信成分,也给了我们很多借鉴反思……但是它能激发人们对自然、对其他生命的敬畏之情。我觉得这种敬畏之情在今天依然需要”可知,原文说的是“能激发人们对自然、对其他生命的敬畏之情,这种敬畏之情在今天依然需要”,并不是没有任何的积极意义。
故选B。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高高的白杨树
茹志鹃
天没黑净,上弦月便已挂在东山顶上。我紧了紧肩上的医药包,更加紧了步子。红山人民公社的所在地张家冲,还有四五里路呢!
张家冲我没来过,但它在我的感觉上却十分熟悉。早在一九四七年,我们和敌人“摆龙灯”的时候,曾经在张家冲拉过锯。那时候,敌人刚从张家冲退出不久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