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8720字。
开封五校2023-2024学年上学期期末联考
高一语文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人教版必修上册。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如今,“玩梗”成为年轻人的流行文化。我们既要鼓励语言创新,尊重年轻人的创新表达方式,重视网络用语对现代汉语发展的促进,理解流行词语无可替代的表达功能,也要高度警惕消极的玩梗文化,防范玩梗背后的传播迷思和价值取向偏差。
梗文化已经形成了鲜明的特质,其依赖的是将逻辑推至极致带来的荒诞,并借助于这一荒诞性去完成一次笑点的制造。梗的诞生发展可以分为语音变异和词汇变异两大源头。语音变异是指将各地方言或者外来语言转化成汉语中的同音字或近音字,以达到通俗易懂和生动有趣的目的。词汇变异是指词汇的变化以某一词汇作为基础进行延伸。
梗,通过对某事或某物在不同情境的解码编码,构建了一种全新的话语体系。玩梗,作为年轻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其流行离不开媒介技术、符号意义、生产风格和社交隐喻的共同作用。造梗者漫不经心地自创或者引用某些具有流行潜质的词句或场景充当梗的语料,用以表达、评论、分享,成为梗的首发角色;玩梗者受个人经历、生活经验或性格偏好的影响与造梗者的输出一拍即合,对梗进行理解、解读、定义、回应、修正、延伸和再造。
当下许多“梗”的更新速度快、包含意义多样。由于没有明确的定义和指向,“梗”的能指和所指都很丰富,在编码和解码过程中都存在着流动性。大众在使用“网络流行梗”时,不会追求一个确定的意义,更多的是通过“梗”来确立自身的位置,获得群体认同和情感共鸣。
“网络流行梗”的形成一般是依靠拼贴、戏仿等手段,实际所指常常与表面意思截然相反。特别是在后真相盛行、情绪为先的社交媒体中,事实不被重视,缺乏理性的讨论逐渐导致了公共话语的贫乏。在用“网络流行梗”进行交流时,表情包和固定化的文字成为传播中介,越来越少调用其他的词汇和语句,逐渐失去自身的语言逻辑。比如用“真香”来表示开始评价很低但后来态度有巨大转变,用“yyds”来形容事物或人的出色。梗,在提升了传播效率的同时,也陷入了固定的话语体系,甚至出现“文字失语”的症状和文字本真意义的消解。
部分玩梗以低下的感情姿态,在俗气而直白的“土味情话”中暗含笑点,使梗脱离最开始的传播语境,衍生出新的意义。同时,梗文化的变异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汉字的歪曲,如“夺笋哪”是指“多损啊”,容易影响大众对汉字的准确认知,不利于汉字的传承。对梗文化的泛滥使用也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不良价值取向。凡此种种,无疑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挑战。
“网络流行梗”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化,影响着公众的日常交流和话语表达。网络玩梗的流行充满着必然性和偶然性,既能让人们收获身份认同和情感共鸣,也能让人们在表达失语中走向模糊底线、缺乏原则的群体认同。所以,要用辩证的思维看待网络玩梗,正确把握梗文化的认知规律,警惕万物皆可玩梗背后的传播迷思和价值取向偏差,警惕网络玩梗的过程中所出现的“表达失语”和价值观消解等现象,避免娱乐化陷阱,努力引导营造良好的公共讨论氛围。
(摘编自林爱瑶《网络玩梗背后的表达失语与价值观消解》)
材料二:
随着互联网的广泛应用,“网言网语”越来越成为青少年传递信息、宣泄情绪、缓解压力、释放感情的表达方式。但一些恶俗、粗鄙的网络“烂梗”也充斥网络空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网络语言是青少年传递信息的一种语言表达方式,但阻碍了孩子们的健康成长。
B. “玩梗”是一种语言创新,是年轻人的一种创新表达方式,有值得鼓励的地方。
C. 梗文化依赖的是将逻辑推至极致带来的荒诞,梗的诞生发展主要依靠语音变异。
D. 玩梗者对梗进行理解、解读、定义、回应、修正、延伸等,成为梗的首发角色。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梗文化的变异是对汉字的歪曲,因此对梗文化的滥用可能会出现不良价值取向。
B. 网络“烂梗”直接影响孩子们语言学习、表达等能力,会影响孩子们成长成才。
C. 玩梗的流行离不开媒介技术、符号意义、生产风格和社交隐喻的共同作用。
D. 大众玩梗时更多的是通过“梗”来确立自身的位置,获得群体认同和情感共鸣。
3. 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最后一段观点的一项是( )
A. 中央网信办即日起开展“清朗•2023年暑期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整治重点包括使用网络烂梗对未成年人进行侮辱谩骂在内的不良行为。
B. “最美逆行者”这个“梗”,最初源自网友拍摄的一张照片——消防队员逆着疏散的人流冲进火场的背影,后来逐渐成为一个通用的“梗”。
C. 想要拯救孩子被“梗”住的表达欲,父母可以多陪孩子聊天。在聊天过程中,父母可以多用一些启发式的提问,帮助孩子锻炼表达能力。
D. 江苏南京市浦口区车站小学的一名语文老师在班会课上,鼓励孩子们做一只“有生命的蝴蝶”,引导他们学会如何判断和应对网络“烂梗”。
4. 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特点。
5. 两则材料都谈到了玩“梗”的危害,但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简要说明。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网络语言……但阻碍了孩子们的健康成长”错误,以偏概全。由原文“但一些恶俗、粗鄙的网络‘烂梗’也充斥网络空间和现实生活,阻碍了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可知,原文说的是“一些恶俗、粗鄙的网络‘烂梗’”阻碍了孩子们的健康成长,而不是“网络语言”。
C.“梗的诞生发展主要依靠语音变异”错误,无中生有。原文表述是“梗的诞生发展可以分为语音变异和词汇变异两大源头”,而不是“诞生发展主要依靠语音变异”。
D.“玩梗者……成为梗 首发角色”错误,张冠李戴。由原文“造梗者漫不经心地自创或者引用某些具有流行潜质的词句或场景充当梗的语料,用以表达、评论、分享,成为梗的首发角色”可知,原文说的是“造梗者”成为梗的首发角色,而不是“玩梗者”。
故选B。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南京
朱自清
南京是值得留连的地方,虽然我只是来来去去,而且又都在夏天。也想夸说夸说,可惜知道的太少;现在所写的,只是一个旅行人的印象罢了。
逛南京像逛古董铺子,到处都有些时代侵蚀的遗痕。你可以摩挲,可以凭吊,可以悠然遐想;想到六朝的兴废,王谢的风流,秦淮的艳迹。这些也许只是老调子,不过经过自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