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7980字。

  沧州市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未教学质量监测
  高一语文
  班级           姓名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和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勤靡余劳,心有常闲”出自陶渊明的《自祭文》,“勤靡余劳”是一辈子勤勤恳恳,不遗余力,“心有常闲”是心灵保持悠闲。梁启超将其作为陶渊明“人格的总赞”,这是对陶渊明精神特征的总体概括。
  这两句话为什么能作为陶渊明“人格的总赞”呢?从其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关系的角度思考,关键是其精义与《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血脉贯通。“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是指上天运行遵循大道,刚健不已,君子也应效法上天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是指地顺承天道,君子应效法地,厚德载物,兼容并包。如此,“勤靡余劳”就是陶渊明化的“自强不息”,“心有常闲”就是陶渊明化的“厚德载物”。“心有常闲”不是指简单的闲逸,而是说一个人只有像地一样敞开自己的胸怀,容纳万物,与万物融为一体,这时遇到事情才不会为其堵塞抑郁,能从各种负面的情绪中摆脱出来,从而保持“心有常闲”。
  我们对陶渊明一般的理解是他很飘逸,但是我们仔细阅读陶诗,会发现他的生活是沉重的,“勤靡余劳”“自强不息”是他人生的一个底色。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三)》云:“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这首诗向来被认为飘逸平淡,人们把审美眼光更多地集中在“带月荷锄归”一句中,锄完地回家,把月亮带回家,月亮走我也走,这是多么飘逸和美丽,但是我们却忽视了“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和“晨兴理荒秽”。陶渊明晚年归田后还有五个男孩子需要抚养,如果不去种地——他又不愿意为五斗米折腰,他从哪儿去获得钱财养家糊口呢?作为一个养家糊口的父亲,发现地荒了当然会焦虑,一大早就去锄地,勤勤恳恳地劳作一天,肯定很疲累,但劳动也化解了焦虑,心灵暂时得以安顿,这时候才能有一种“带月荷锄归”的感觉。
  陶渊明的“勤靡余劳”为其诗歌的平淡飘逸打上底色,但他身上还有另一种精神:心有常闲。这种精神是魏晋风流留给他的印记,也受到他亲近敬爱之人的影响,比如他的外祖父孟嘉。孟嘉喝酒的态度是“好酣饮,逾多不乱,至于任怀得意,融然远寄,劳若无人”。孟嘉神情悠远,旁若无人,与天地融为一体。陶渊明笔下的五柳先生“性嗜酒,……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以五柳先生自比的陶渊明在喝完酒后的率性态度与孟嘉更近,这正是不为俗羁、“心有常闲”的体现。陶渊明通过饮酒,借助酒的作用融化世间不平之事,厚德载物,胸怀旷达,达到一种超越的境界。从这个意义上讲,陶渊明的“心有常闲”是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勤靡余劳”基础上的超越精神,是立足于现实生活的闲逸。陶诗的闲逸与孟浩然《过故人庄》到朋友家里过一个重阳节休闲不同,其原因就在这里。
  有了以上对陶渊明精神的理解,我们再来读他的《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会发现它正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精义的个性化传达。
  正是有了“心有常闲”这样一种心境,陶渊明才能在日常生活中发现诗、发现美,感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情景交融的意境,体会“天人合一”的境界。在这个境界里,人生的各种烦恼、矛盾便像“厚德载物”一样容纳在他的胸怀之中,整个身心处在自由、自然、和谐之中。这种境界的获得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过了艰难的自强不息和“勤靡余劳”的努力。此一底色在他这首最飘逸的诗里也隐约存在。这就是“结庐在人境”的“结”,什么是“结”?“结”就像蜘蛛织网一样,非常辛勤地去劳动,你住的房子要去“结”,要去建造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认为陶渊明的“勤靡余劳,心有常闲”可阐释为做事不遗余力、勤勤恳恳,心灵保持悠闲。
  B. 陶渊明的“勤靡余劳,心有常闲”的精义与《周易》“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内涵紧密贯通。
  C. 陶渊明的诗飘逸平淡,但是其中也有因为养家糊口的压力而带来的无法消解的沉重与焦虑。
  D. 陶渊明的“心有常闲”,除受时代影响,还受其外祖父的影响,他借酒达到了一种超越的境界。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陶渊明“心有常闲”的“闲”是以厚德载物为基、能摆脱各种负面情绪纠缠的“闲”。
  B. 只要有“心有常闲”的心境,陶渊明就能在生活中发现美,就能体会“天人合一”的境界。
  C. 陶渊明的“结庐在人境”的“结”既需要辛勤劳动,也带着自己的情感体验和理想憧憬。
  D. 陶渊明的“心远”更强调心灵距离的远,是在审美意识上为心灵创造的存活的空间。
  3. 下列选项,最适合诠释第四段中陶渊明“心有常闲”的内涵的一项是(   )
  A. 卧读陶诗未终卷,又乘微雨去锄瓜。
  B.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C.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D.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4. 怎样做才能达到陶渊明“心有常闲”的境界?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5. 请结合材料中的观点,具体分析《归园田居(其一)》是如何体现“勤靡余劳”和“心有常闲”的关系的。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C.“无法消解的沉重与焦虑”理解有误,文章第三段说“劳动也化解了焦虑,心灵暂时得以安顿”。选项曲解文意。
  故选C。
  【2题详解】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秋天的音乐
  冯骥才
  秋天十月,我背个大挎包,去往东北最北部的大兴安岭。赶往火车站的路上,忽然发觉只带了录音机,却把音乐磁带忘记在家,恰巧路过一个朋友的住处,他是音乐迷,便跑进去向他借。他给我一盘说是新翻录的,都是“背景音乐”。我问他这是什么曲子,他怔了怔,看我一眼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