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3110字。
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测试 120分钟内完成,总分 100 分,试后交答题卷)
一、积累与运用(5分)
1. 按要求填空。
(1)__________,悠悠我心。(曹操《短歌行》)
(2)人生如梦,_____________。(苏轼《__________•赤壁怀古》)
(3)《梦游天姥吟留别》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天姥山上的天气和环境,渲染了紧张凝重的气氛,为下文仙人出场做了铺垫。
【答案】 ①. 青青子衿 ②. 一尊还酹江月 ③. 念奴娇 ④. 云青青兮欲雨 ⑤. 水澹澹兮生烟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掌握文学常识、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词:衿、尊、酹、澹澹。
二、阅读(55分)
(一)(10分)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①在中国的大多数乡村,春节一过,绝大多数青壮年纷纷背上简单的行囊,踏上远赴他乡打工谋生的行程。平常惟有老幼留守家园。据田野调查统计,山区及经济不发达地区农村外出打工者的人数一般在户均1.5至2人之间。在农村大量劳动力离土离乡之后,熟人社会的行为逻辑是否还在运作?我试图以“无主体熟人社会”这一概念,描述并解释中国农村空心化之后的社会生活。
②“无主体熟人社会”相较于“熟人社会”有何不同?
③首先,熟人社会的行为逻辑有赖于道德舆论压力。舆论压力的形成,又有赖于一定数量的生活共同体成员与口头传播中的舆论放大效应,只有“一传十,十传百”,才会产生“
2. “无主体熟人社会”是指 的农村社会。
3. 下列俗语中,不能反映熟人社会的道德舆论压力的是( )
A. 低头不见抬头见。 B. 一个簧笛三个桩。
C. 兔子不吃窝边草。 D. 树活皮,人活脸。
4.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青壮年外出,老幼留守的乡村熟人社区,传统“熟人社会”的运作逻辑已发生改变。
B. 在“无主体熟人社会”里,留守老人所可能受到的舆论压力小于传统的“熟人社会”。
C. 乡村青壮年在打工地自建“朋友”网络,对回到原先的熟人社会争“面子”毫无兴趣。
D. 留守老幼无法解决的矛盾,需要等到青壮年返乡后解决,届时会有所谓“年终算总账”。
5.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推断的一项是( )
A. 外出打工的青壮年,挣钱越多,就会把新家安得离老家越远。
B. “无主体熟人社会”中,“一锤子买卖”增多是因为“面子”效能受限。
C. 目前中国乡村出现大量纠纷,就是因为传统“熟人社会”的主体缺失。
D. 青壮年在外打工,降低了乡村资本和民间的本土权威在社区内积累的可能性入。
(二)(9分)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想北平
老舍
①设若让我写一本小说,以北平作背景,我不至于害怕,因为我可以拣着我知道的写,而躲开我所不知道的。但要让我把北平一一道来,我没办法。北平的地方那么大,事情那么多,我知道的真是太少了,虽然我生在那里,一直到廿七岁才离开。以名胜说,我没到过陶然亭,这多可笑!以此类推,我所知道的那点只是“我的北平”。而“我的北平”大概等于牛的一毛。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