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7040字。

  广西贺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时间:150分钟    赋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苏轼是中国文化史上罕见的通才、全才。无论诗词文赋,还是书法绘画,苏轼都造诣极高。他的成就与他勤于读书、善于读书有很大关系,他所倡导的“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论古今治乱,不为空言”的治学理念,对于今天读书治学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有感于当时士大夫中滋长的急功近利和浅薄轻率的风气,苏轼在《稼说送张琥》中巧用庄稼要等到成熟才能收割的道理来阐述治学之道,“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即在博览群书时要汲取书中的要领和精髓,从大量的知识或材料积累中,提炼出精华部分再著书立说。所谓“厚积”“博观”,是指广博地获取知识,丰厚地积累学养。所谓“约取”,就是慎取、精取,是在博观的基础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所谓“薄发”,是在“厚积”的基础上,进行严谨阐释。在《与张嘉父七首》其七中,苏轼以富人之筑大第须储材充足为喻,对“博观而约取”进行详细阐释,指出只有广博地积累学养,才能著成“不容有所悔”的“一家之言”。
  苏轼主张在治学过程中要熟读深思,对事理或学习对象进行研究式学习,即“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他一生治学遵循此法,具体做法可以概括为三点,即“一生日课”“一书数过”“一意求之”。
  “一生日课”是指每日必定完成抄书这项必修课,以每天抄书为读书治学筑牢根基。宋人陈鹄讲过苏轼抄《汉书》时采用不同的方式,连抄三遍,直至全部背诵,无一字差错。苏轼直到晚年,仍乐于此法,用以教子。跟随苏轼贬谪儋州的苏过,以父为师,将一部《唐书》 抄完,而且接着又抄《汉书》。苏轼视之为“穷儿暴富”,认为儿子通过抄书必将迅速地增长 学识、深厚地积淀学养。
  “一书数过”是指读书要坚持反复阅读和揣摩,不能浅尝辄止。在治学实践中,苏轼也是这样做的。《汉书》他就读过很多遍,而且乐于将这种方法与人分享,苏轼对于《周易》也是反复研读,长期认真反复咀嚼,最终写就《东坡易传》。
  “一意求之”是指治学要有针对性,读书贵在专与精。苏轼认为,治学时要针对一个主 题做研究性阅读,学懂弄通之后,再换另一个主题进行研读,这样读书可以做到既博又精,是夯实治学基本功的重要方法。
  苏轼治学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表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苏轼服膺儒家经世济民的治学理想,强调要学用结合,把治学和社会现实联系起来。他以著书立说为武器,针砭时弊、奉献社稷,主张治学要有益于世,反对脱离实际的空谈。苏轼的诗文著述鲜明地体现了这一特点。如苏轼初任凤翔府判官,为改衙前弊政,给宰相韩琦写《凤翔到任谢执政启》,建议改善官驿投宿问题。他在《奏为法外刺配罪人待罪状》中表达了自己对变法的看法,主张变法要循序渐进,不能操之过急、急功近利。
  摘编自赵纪萍《“其学必始于观书”——苏轼的治学之道》)
  材料二:
  延安时期,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严肃批评了一种不良学习现象,他说:“世上最可笑的是那些‘知识里手’,有了道听途说的一知半解,便自封为‘天下第一 ’,适足见其不自量而已。”“知识里手”虽然学了不少、看似谙熟,但实则“夹生”,没有真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苏轼在诗词文赋、书法绘画等方面均取得很高的成就,这与他所倡导的治学理念有非常密切的关系。
  B. 受到自己父亲的影响,苏过也曾经把抄书作为必修课,因而迅速地增长了学识,积淀了深厚的学养。
  C. 苏轼认为用“ 一意求之”的方法治学,既能做到精细化,又能从多方面吸收营养,可以夯实治学基本功。
  D. 成长道路上,我们要学好书本知识,也要“读”好社会实践这本“无字之书”,处理好学与用的辩证关系。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鲁迅《拿来主义》中的“占有”“挑选”与材料一中的“博观而约取”有相似之处。
  B. 苏轼善用形象的比喻来说理,不仅在材料一中有体现,还体现在课文《赤壁赋》中。
  C. 只要把知识真正学懂弄通、融会贯通,在工作中就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D. “纸上谈兵”典故中的赵括熟读兵书,却不能活用,是“知识里手”的典型代表。
  3. 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 李白诗云:“鲁叟谈五经,白发死章句。问以经济策,茫如坠烟雾。”
  B. 毛泽东提出:“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
  C. 明代诗人林鸿《饮酒》:“一语不能践,万卷徒空虚。”
  D. 荀子《劝学》:“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4.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论及了“学”和“用”的关系,二者论述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
  5. 某同学在班级学习经验交流会上介绍自己的经验时说:“我的成功经验就是多刷题,学不会练会!”对此,你如何评价?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的能力。
  B.“因而迅速地增长了学识,积淀了深厚的学养”错误。材料一中说苏轼“认为儿子通过抄书必将迅速地增长学识、深厚地积淀学养”,这是苏轼的主观看法,而非既定事实。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只要……就”,选项说法过于绝对。原文为“没有真正学懂弄通、融会贯通,难以回答和解决实际问题,是十足的知识‘搬运工’、典型的‘死读书’”,原文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老来割麦
  蒲楠
  栀子花的香在村子里荡来荡去,猛烈得很,哦,是割麦时间了。确实是这样,麦子黄了,麦子熟了,一棵棵沉醉的麦穗,饱饱地低着头。麦粒的香味,也从穗的缝隙里渗出,悄悄地香。这香和栀子的香不同,婉约而不张狂,提示着人们该磨镰了,该下地了。
  顺爷起得很早,他要乘着星露割麦。麦在一夜的露水里柔和,麦秸柔和,穗也柔和,不会碰一下就爆裂了。顺爷磨了一夜镰,实际上是用锉刀锉的,弯月样的锯镰刀,长了碎碎的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