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7650字。

  2024学年第一学期段考一高一语文
  命题时间:2024.10.3
  本试卷共8页,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2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4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在句式参差中取其气势,取其与情感波折相对应、相共鸣的功能,是李白的古体诗或乐府诗的显著特征。比如那首《蜀道难》,把三言、四言、五言、七言、八言、九言种种句式杂置于一篇之中恣意驱遣,如急风迅雷般出入于神话与自然、人生感慨与政治预言之间,大有包举群山、扪心问天的巨人气概。
  其实,句式的运动感不仅体现于外在形式的长短参差之间,而且体现于内在组合的正反虚实之中。一些带假设性或转折性的虚词的使用,使诗行略显散文化的同时,出现诗情的波折和跌宕。《清平调》(其二)说:“一枝红艳凝露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它从正面落墨,描写后苑牡丹红艳凝香、新鲜带露,隐喻着贵妃的国色天香。随之以一个“枉”字,使语气逆转,比起这种国色天香的牡丹美人,楚王梦遇巫山神女的云雨幻境只不过是枉然断肠一回罢了。由幻境进入历史,诗人陡然发问:汉宫美人谁个可以相仿佛?汉成帝时的赵飞燕娇美动人,却可怜还得倚仗新妆,缺少自然神韵了。此诗妙在善于转折,以情调状语转,以借问语气转,以情感动词转,转折形式多样而不落痕迹,如行云流水的语言背后蕴含着委婉曲折的弹性。
  诗艺的特征在于精练,在于脱俗越轨,在于富有跳跃感。而关联转折的虚词和行云流水的句式的使用,却节制着这种精练、脱俗越轨和跳跃感,以便于疏通诗的内在脉络,形成浑然一体的有机性。这便产生了语言的弹性。李白诗重复一些较为特殊、多少有点模式化的句式。比如“朝……暮……”句式往往把时间的连续转换为空间的连续:《流夜郎•永华寺寄浔阳群官》中“朝别凌烟楼……暝投永华寺”是李白在晚间投宿永华寺的时候,在回忆中折叠时间、地点,以流放夜郎的悲苦心境,思念早上在凌烟楼与浔阳群官告别时“贤豪满行舟”“宾散予独醉”的情景,感叹自己的命运而“愿结九江流,添成万行泪”。也就是说,表面上“朝……暮……”的自然时间,经过回忆性的折叠,已变成富有审美弹性的心理时间了。
  有时,朝与暮作为特定的时间刻度,在普泛化的过程中包含着诗人瞬息感的时间体验和幻觉的时间感觉。比如《古风》(其十八):“朝为断肠花,暮逐东流水。”这里的朝与暮,以李花的鲜艳易凋,隐喻着对人世歌舞繁华的瞬息烟云的感觉。《猛虎行》两用“朝……暮……”句各有特殊功能。“朝作猛虎行,暮作猛虎吟。肠断非关陇头水,泪下不为雍门琴。”——这里的朝暮,意思是“整日里”。由于安史之乱使生灵涂炭,诗人整日里塞满忧患情绪,从早到晚都沉浸在《猛虎行》的悲切情景中。“颇似楚汉时,翻覆无定止。朝过博浪沙,暮入淮阴市。张良未遇韩信贫,刘项存亡在两臣。”——这里的朝暮,当然在交代诗人于安史之乱向南逃亡的路程。但是,路程是与幻觉混在一起的,他感到当时的情形颇似楚汉相争的乱世,而他走过的地方都是张良、韩信的故地,他从对张、韩的幻觉中对自己未能施展的雄才抱有信心。这些朝暮句式,充满心灵内省的情绪力度,凭借着特定时间刻度弹射出来。
  李白句式,无论是外在形式还是内在构成,也无论是采用虚词使“散文化之诗化”达到精深度,还是在多少模式化的形态中开发其潜能,都使其诗行带有飞泻而下、奔流而去或连环推进婉曲多姿的运动感和弹性感。他以特殊的天才创造告诉人们,在短短的诗句中,到底能够容纳中国语文的多少活性。
  (摘编自杨义《李白诗歌句式的语言哲学》)
  材料二:
  李白的一生有两大矢志不渝的人生追求:在政治上建立一鸣惊人的伟绩,在精神上获得彻底的自由。两股潮流在李白身上一齐汇聚碰撞,必然在他的心灵深处掀起巨大的情感波澜,所以,毫不奇怪,跃动在李白诗中的往往是一种对抗的情感,并因此而形成强大的情感狂潮和同样强大的情感张力。
  我们不妨再看一看诗人代表作《将进酒》。这首诗之所以给人以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为了使诗行略显散文化,李白使用了一些带假设性、转折性的连词。
  B. 时间心理化、时间感觉的幻觉性等,均能体现李白天才创造的活力。
  C. 戴建业认为,李白诗歌的情感张力、震撼力根源于个人追求的张力。
  D. “龉龃对立”“头晕目眩”等字眼描述出一种非常独特的阅读享受。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清平调》一例,仅能论证句式的运动感亦体现在组合的正反虚实中。
  B. 从模式化句式的使用可见,天才如李白,也无法摆脱创作的历史局限。
  C. 矛盾冲突、对立统一的辩证法,是杨义、戴建业共同实践的学术理念。
  D. 杨义认为,李白在诗歌句式上有天才的创造,戴建业也同意这一观点。
  3. 结合材料内容,不能支持材料观点的一项是(   )
  A. “宛溪霜夜听猿愁,去国长如不系舟。独怜一雁飞南海,却羡双溪解北流。”(李白《寄崔传御》)
  B.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李白《将进酒》)
  C. “怀经济之才,抗巢由之节,文可以变风俗,学可以究天人。”(李白《为宋中丞自荐表》)
  D. “然又慕功名……总欲有所建立,垂名于世,然后拂衣还山,学仙以求长生。”(赵翼《瓯北诗话》)
  4. 李白诗歌的句式具有运动感和弹性感,其主要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材料概括,并以《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为例简要说明。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比较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
  A.“为了使诗行略显散文化”错误,颠倒因果,由“一些带假设性或转折性的连词的使用,使诗行略显散文化的同时,出现诗情的波折和跌宕”可知,“散文化”是结果,而非目的。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A.“仅能论证句式的运动感亦体现在组合的正反虚实中”错误,曲解文意,由“其实,句式的运动感不仅体现于外在形式的长短参差之间,而且体现于内在组合的正反虚实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天总会亮
  沈念
  我认识来我们家的这个人,他到村里来了不短的时间了。我们没有说过话,但听到大家称他昌队长,要在石喊坪待两年,帮助石喊坪脱贫。他来的第二天,村部活动中心那栋房子晚上就有了灯。
  他把日常生活安顿好,就开始到贫困户家里走访。他前一天会拿着花名册向村秘书黄顺发打听哪一家住的方位,第二天出发前,我就准时到了村部路口。有的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