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2题,约16320字。

  清远市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高中期末教学质量检测
  高 一 语 文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部编版必修上册。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无论出于什么原因,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我在上文所说的孤立、隔膜是以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我想我们很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生活上被土地所囿住的乡民,他们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与俱的人物,正像我们的父母兄弟一般,并不是由于我们选择得来的关系,而是无须选择,甚至先我而在的一个生活环境。
  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摩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习”字。“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炼,“不亦悦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不是法律,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是从心。换一句话说,社会和个人在这里通了家。
  “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这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阻碍。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这信任并非没有根据的,其实最可靠也没有了,因为这是规矩。西洋的商人到现在还时常说中国人的信用是天生的。类于神话的故事真多:说是某人接到了大批瓷器,还是他祖父在中国时订的货,一文不要地交了来,还说着许多不能及早寄出的抱歉话——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
  (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乡土本色》,有删改)
  材料二:
  乡土作为人类诞生的摇篮,成了人类共同拥有的童年记忆。当人类成群结队地涌向文明发达的城市之后,人们的情感与乡土仍然有着不能阻断的精神联系,乡土成了人类永恒的精神家园,也是滋补作家的肥沃土壤。马克•吐温对家乡密西西比河的乡村生活的描摹,福克纳对美国南方风情画般的描绘,以及屠格涅夫、契诃夫、托尔斯泰对俄罗斯的广
  1. 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人口流动率小,区域间接触就少,由此产生地域上的限制,因此乡土社会具有地方性。
  B. 礼俗社会与法理社会的“自由”不同在于,人们遵行规矩便可获得自由,无须法律保障。
  C. 在乡土社会,人们的熟悉感是在无数次的小摩擦里陶炼出来的,这在法理社会不易形成。
  D. 中国人的信用是在乡土社会习得养成的,而在陌生人组成的现代社会,信用就不具有可靠性。
  2. 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随着城镇化的推进,乡土成了人类永恒的精神家园,也是滋补作家的肥沃土壤,孕育了一大批“乡土文学”作品。
  B. 文中的“与此不同”,是指莫言描绘的乡间基本在同一空间,被时间滤去短暂性特征,而呈现出生活最基本的形态。
  C. 乡土情结是中国人文化心理的特点之一,其产生与农耕文明、儒家思想密切相连,很多古诗文都表达了这种心态。
  D. 莫言的乡土小说着力追求心中的理想家园,寄予对故土复兴的美好愿望,远胜于中国人乡土情结的三种基本类型。
  3. 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证明乡土社会“熟悉性”的论据的一项是(   )
  A. “村子里几百年来老是这几个姓,我从墓碑上去重构每家的家谱,清清楚楚的。”
  B. “在乡土社会中,不但文字是多余的,连语言都并不是传达情意的唯一象征体系。”
  C. “在一个村子里可以有一打以上的‘王大哥’,绝不会因之认错了人。”
  D. “有人在你门上敲着要进来,你问:‘谁呀?’门外的人会回答你一个大声的‘我’。”
  4. 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5. 某市高中学校准备联合开展关于“乡土文化”的主题研习活动,作为学校代表,小刚想就上述三则材料做成一个演示文稿,准备在活动中做汇报。请你用简明扼要的语言,为小刚撰写一份发言提纲。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B.“无须法律保障”错误,曲解文意,材料一第四段“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不是法律”,并未说乡土社会不需要法律保障,而且“规矩不是法律”,也强调了“法律所保障”的重要性。
  故选B。
  【2题详解】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借  粮
  王愿坚
  一九四九年渡江之后,我们这支部队接受了新的任务,沿着闽赣边境的崇山密林,向敌人溃逃的东南边疆前进。这时,我在这支部队的先头团政治处工作,被分配到前卫营搞借粮。
  这天,接到了参谋处发出的行军路线。打开地图一看,我们营的宿营地点是在崇安县境一个叫作灵田的村子。这个村子虽然在大山丛中,但估计至少也有二百多户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