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6890字。
7.1《短歌行》同步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下列各项中和画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曹操的《短歌行》开篇“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极言人生美好的时光何其短暂,感叹时光易逝。
A.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B.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C.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D.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二、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国诗歌史上,用事与比兴的离合是值得注意的文学现象。在艺术思维方面,用事本身就与比兴关系密切。刘勰在《文心雕龙•事类》中较早阐发何为用事,他将用事解释为“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汉代以来,文人诗中如王粲《七哀诗》“悟彼下泉人,喟然伤心肝”,阮瑀咏隐士诗“伯夷饿首阳,天下归其仁”,都是称引故实,与诗人当下的情感会合勾连。以自然物象来比兴,与援引古事古辞来比兴,在思维上并无本质差异。汉魏以来,以“三曹”、建安七子为代表,用事总体上是与比兴相结合的,而这种艺术方法到阮籍《咏怀》组诗中也得到了极大的强化。
南北朝时期,诗歌用事朝着频次更加繁密、技巧更加新颖的趋势发展,同时也逐渐流于俳偶和铺陈,用事开始与比兴的艺术精神相疏远。《南史》记载,王僧孺“于书无所不睹,其文丽逸,多用新事,人所未见者,时重其富博”。谢灵运、颜延之更是精于用事的大家。用事在当时成为一种值得炫示的诗歌技艺,也引发了钟嵘“至乎吟咏情性,亦何贵于用事”的批评。在南北朝后期,随着五言新体诗的迅速发展,用事更加与俳偶、声律要素紧密交织,进一步成为新体诗创作中语言修辞的常见现象。到初唐时期,随着官方类书编纂的影响加大,用事的繁富程度和藻饰效果趋于极致,同时也在创作精神上与比兴传统十分疏远了。
盛唐诗人用事重新与比兴诗学传统呼吸相通,恢复了用事与比兴相合的传统,他们对诗歌用事的要求是,弱化学问性的色彩,强化“己意”和“兴怀”。在诗歌史发展的不同时期,用事与比兴的关系是离还是合,取决于那一时代的诗学观是将用事视为学问的逞示,还是将用事视为服从诗歌抒情本质的基本表现方法。盛唐诗显然是属于后者。
盛唐诗歌中用事与比兴的结合,在创作中的一个突出表现,是作者引用古代贤臣高士、英雄豪杰的事迹来抒写他们对于政治抱负、人生道路的思索。所用之事与所抒之旨,构成一种兴发感怀的艺术张力。从典故的内容来说,虽然存在个体偏好的差异,如王维擅用佛经典籍故实、李白喜用道家神仙故实、孟浩然诗中化用儒家经典之语等,但通观盛唐诸家,共性是更主要的一面,其中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盛唐诸家还较为集中地化用三代两汉以来的贤臣良将、英雄豪杰、隐士高人以及魏晋名士的事迹,表现他们对功业理想、人格境界的追寻。这种取用历史人物典故来表达人生志趣的做法,在左思《咏史诗》、陶渊明《咏贫士》等作品中已经运用成熟。但应注意这在魏晋文人诗的传统中,主要还是作者个人的创作喜好,到了盛唐时期则上升为诗歌艺术的时代共性。
如盛唐诗人常以严子陵垂钓、葛洪修道的典故,表达隐逸求道的志趣。岑参在终南山隐居读书期间作诗云:“缅怀郑生谷,颇忆严子濑。胜事犹可追,斯人邈千载。”陶翰游宿天竺寺也有诗道:“葛仙迹尚在,许氏道犹崇。独往古来事,幽怀期二公。”又如对《楚辞》中渔父形象的发挥,也是盛唐诗人所喜爱的,往往用以表达超脱世情、自由适性的共同旨趣。当时诗人笔下多有“生事且弥漫,愿为持竿叟”“投迹庶可齐,沧浪有孤棹”等自比渔父的例子,李颀《渔父歌》中更发出“而笑独醒者,临流多苦辛”之叹,剖白“所欲全吾真”的坚守。再如盛唐诗歌中常以英杰良臣的典故,表明诗人建功立业并功成归隐的理想,这一点在李白的诗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李白每每以这些人物行迹来表现他对人生道路的期许,如“终与安社稷,功成去五湖”“功成拂衣去,归入武陵源”;纵然失意之际,也以“傅说版筑臣,李斯鹰犬人。数起匡社稷,宁复长艰辛”自励。这种诗歌用事的意义,是从浩瀚的历史文化中,提取合于当代士人价值心态的典范形象,从而更为深切地抒写诗人当下的志怀。
2.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汉魏以来,用事和比兴总体上能够相合;到了南北朝及初唐时期,用事和比兴则相离;而到了盛唐时期,它们又相合。
B.南北朝时期的诗人把用事当成炫示学识富博的手段,在诗中追求用事繁密、技巧新颖,这种现象遭到了钟嵘的批评。
C.和盛唐时期用事与比兴的融合成为诗歌艺术的时代共性不同,魏晋文人诗中用事与比兴的融合主要是作者的个人喜好。
D.从盛唐诗人的创作实践看,如果没有运用用事和比兴融合的创作手法,则很难创作出融入作者情志的含义丰富的佳句。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位诗人如果在诗歌创作中只强化用事的繁富程度和修辞效果,那就会影响到诗人情感、志向的表达。
B.将用事视为学问的逞示还是将用事视为服从诗歌抒情本质的表现方法,决定了盛唐诗人的诗歌创作成就。
C.盛唐诗人在用事方面有个体偏好的差异,但也有一些共性,如喜欢化用三代两汉以来贤臣良将等的事迹。
D.盛唐时期的诗人走出了南北朝时期和初唐时期的用事误区,创作了很多用事和比兴相互融合的佳作名篇。
4.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文章第三自然段观点的一项是( )
A.岑参以“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抒写对故乡、亲人的思念。
B.高适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表达对朋友的劝慰、激励。
C.杜甫以“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表达对眼前美景的喜爱之情。
D.李白以“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抒发自己失意但乐观的情感。
5.文章第一自然段中说“以‘三曹’、建安七子为代表,用事总体上是与比兴相结合的”,请以曹操《短歌行》中“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为例,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6.在论证盛唐诗歌的用事特点时,作者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甫,字子美,少贫不自振,客吴越、齐赵间。李邕奇其材,先往见之。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
天宝十三载,玄宗朝献太清宫,飨庙及郊,甫奏赋三篇。帝奇之,使待制集贤院,命宰相试文章,擢河西尉,不拜,改右卫率府胄曹参军。数上赋颂,因高自称道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