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题,约18850字。
2024北京石景山初三(上)期末
语 文
学校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准考证号__________
考生须知 1.本试卷共 11 页,共五道大题,27 道小题,满分 10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2.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准确填写学校名称、姓名和准考证号。
3.试题答案一律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4.在答题卡上,选择题用 2B 铅笔作答,其他试题用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
5.考试结束,将本试卷、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 基础•运用(共 13 分)
班级开展以“相约最美古诗词”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各组开展专题研究,在展示交流会上分享成果,并结集成册。请你完成下列任务。
1. 在专题探究报告集的封面上用正楷字书写“相约最美古诗词”作为标题。
2. 第一组同学向大家介绍“《诗经》之美”。他们对文案中的字音和字形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不读《诗经》,不知道国人的浪漫;不读《诗经》,不知道国人的优雅。《诗经》之美, 美到极致,其质朴清新的语言美、重章叠句的音韵美、“赋比兴”的手法美、“兴观群怨” 的功能美,惊艳了三千年的时光。孔子说:“诗三百皆可弦歌之。”梁启超说:“真金美玉、 字字可信者,《诗经》其首也。”它备受历代读书人推崇,是国人的精神家底。它来自远古, 却把光照进我们当下的生活,成为每个国人心中最温暖的慰藉。
A. “叠”在此处是“重复”的意思,应写作“叠”
B. “兴”在此处指诗歌的表现手法,应读作“xìnɡ”
C. “备”在此处是“完全”的意思,应写作“备”
D. “藉”在此处是“想念”的意思,应读作“jí”
3. 第二组同学向大家解说“宋词之美 Top10”的专题研究成果。下面文案中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物阜民丰的大宋王朝已经消逝在历史的长河中了,但被称为“一代之文学”的宋词, 却在大浪淘沙中毫不褪色,情韵依旧。宋词之美,美不胜收,那些文采斐然、流传千古的佳作,至今读来依然令人拍案叫绝。
TOP10 在画“北宋词人朋友圈”时,我们发现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晏殊、欧阳修、 王安石、苏轼的好友中,都有一个名字赫然在列——张先。俗话说物以类聚,能与这些大咖相交甚厚,他当然不是庸常之辈。“云破月来花弄影”“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 “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层出不穷的“金句”让他俘获了北 宋词坛一众大家的心。
A. 大浪淘沙 B. 美不胜收 C. 拍案叫绝 D. 物以类聚
4. 第三组同学向大家介绍“诗仙李白的仙气从何而来”的专题研究成果。他们想解说清楚下面文案中“焦距的变化”的意思。查《现代汉语词典》,“焦距”的解释为“抛物面镜的顶点或薄透镜的中心到主焦点的距离”。根据词典释义及文段内容,“焦距的变化”的意思应该是__________。
青年李白,25岁离家,独自仗剑远行,一步步走成了我们熟悉的那个李白。李白是从欧亚大陆的腹地走出来的,他的视野里永远是“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是“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假如他是导演,很难有一个摄影师,能跟上他焦距的变化。他有家,诗、酒、马背,就是他的家。所以,他的诗句总能出人意料。
5. 第四组同学的研究成果是“李白与苏轼:最美的诗词中,藏着最高级的活法”。下面文案中的画线句存在问题,请你做出修改。
中国人的精神生命中,不能没有李白,也不能没有苏轼。李白诗、苏轼词,成了我们刻在骨子里的DNA。当你心灰意冷时,有李白的“直挂云帆济沧海”,疗愈你的悲观情绪;当你无所适从时,有苏轼的“人间有味是清欢”,消解你的彷徨无助;当你遭遇 挫折时,李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会给你巨大的精神支撑;当你消极苦闷时,苏轼的 “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