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16500字。

  2024北京昌平初二(上)期末
  语    文
  2024.1
  本试卷共8页,五道大题,25个小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请交回答题卡。
  一、基础??运用(共16分)
  初二年级开展“身边的文化遗产”主题活动,主题小组成员准备将成果汇编成册。作为小组的一员,请你帮助修改完善下面的文字材料。
  身边的文化遗产??发现篇
  同学们发现北京的文化遗产十分丰富,北京三条文化带□大运河文化带、长城文化带、西山永定河文化带,是北京文化脉络乃至中华文明的精华所在□作为“三条文化带”唯一交汇之区,昌平文资丰,文脉久,文物盛,素有“京师之枕”“股肱重地”之称。这里涌动着“大运河的最上源”白浮泉,雄踞着“天下第一雄关”居庸关,坐落着世界文化遗产明十三陵。
  昌平历史悠久,人文荟萃,自西汉开始设县,到明代升为昌平州,一直是一座行走在历史古籍中的城市。昌平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孕育了悠久的历史文脉和丰厚的文化资源,其中尤以明文化资源最为突出。明朝开国功臣徐达、常遇春为巩固国防要塞而修建居庸关长城,留下长城文化遗产。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在天寿山麓营建陵寝,留下明十三陵、永安城、巩华城、朝宗桥等古迹。可以说,昌平是明文化的集大成者。而世界文化遗产明十三陵,更是彰显着大明的恢弘气象、多彩历史和灿烂文化,令人张目结舌。
  1. 小组成员对文段中加点汉字字形、画线成语运用作出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因为文段中表达的是“建筑物位置处在某处”的意思,所以应写为“座落”。
  B. 因为文段中表达的是“古书”的意思,所以应写为“古藉”。
  C. 因为文段表达的是昌平“所处的地理环境特别好”,所以使用成语“得天独厚”。
  D. 因为文段表达的是对文化遗产明十三陵的“连声赞赏不止”,所以使用成语“张目结舌”。
  2. 小组成员对文中方框处应填入的标点作出判断。你认为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冒号    逗号 B. 破折号        句号 C. 冒号    句号 D. 破折号        逗号
  身边的文化遗产??探访篇
  同学们来到大运河源头遗址公园,从白浮泉遗址开始探访。__①__白浮泉是元代京杭大运河最北端的水源。元代科学家郭守敬引白浮泉水,导入瓮山泊,也就是如今的昆明湖,随后南折进入城内的积水潭,积水潭水量因此丰沛,随北运河水系通惠河一路向东,终与通州大运河实现贯通。__②__白浮泉水的汇入,使积水潭内一度“舳舻蔽水”,也一定程度上成就了什刹海酒肆古刹的繁盛。可以说白浮泉在促成元大都繁荣安定的过程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__③__
  继续探访,同学们来到北京唯一一座以“都”字冠名的龙王庙——都龙王庙。导览员介绍,这里是寺与庙的共生之地,历史上都龙王庙曾一度无人照看,是由龙泉禅寺的僧人全权代管,佛教与道教相处和谐。遗址公园位于燕山与华北平原接壤的过渡地带,北京又位于草原民族和农耕民族临界区,可以说这里是一处多元文化的载体。通过本次探访,使同学们感受到白浮泉文化的多元性和白浮泉的重要性。
  3. 小组成员在整理资料时,漏掉了下面的语句,请你根据语意,将此句填到文段中恰当的位置(   )
  如今,经过一系列修缮,源源不断的水流再次从“白浮之泉”碑亭下的龙口喷涌而出,“燕平八景”之一的“龙泉喷玉”景观得以重现。
  A. ① B. ② C. ③
  4. 小组成员发现文段中画线句作为结语存在两处问题,请你结合文段内容加以修改。
  身边的文化遗产??保护篇
  居庸关两侧山势雄奇,翠嶂如屏,林木繁茂,景色幽美,故有“居席叠翠”之名。多年来,北京不断地探索长城文化带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新路径。如今,转变了一般性保护措施,以“用”促“保”。例如昌平区在居庸关已举办了四届“居庸山月”中秋诗歌晚会,让“居庸叠翠”再展新的风釆,让居庸关长城文化遗产更好惠及民生,让历史文化遗产在传承中焕发新的活力。
  5. 宣传册上有一副对联需要小组成员补充完整,请你依据文段内容选出最恰当的一项是(   )
  守历史遗迹,中华儿女共__①__;
  传__②__,炎黄子孙同发扬。
  A. ①继承            ②长城文化
  B. ①保护            ②长城文化
  C  ①继承            ②长城精神
  D. ①保护            ②长城精神
  6. 小组成员为宣传居庸关长城胜景,要书写一幅“居庸叠翠”书法作品。你建议采用_____(书体),结合书体特点和文段内容给出的理由是______。
  身边的文化遗产??弘扬篇
  7月8日,2023“北京古建音乐季”在昌平十三陵长陵举办专场演出。活动邀请中国著名中阮演奏家冯满天在长陵祾恩殿前演奏传统乐曲,从音乐角度展示了明文化的美学元素。音乐季还特别邀请古建专家、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吕舟,现场为听众解读明代建筑之美及世界遗产的美学价值。“北京古建音乐季”以古建筑遗产空间为舞台,以音乐为媒,为京城百姓、古建和音乐爱好者带来沉浸式跨界演出。
  7. 请你帮助小组成员为上面的一则消息选择合适的标题(   )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