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6460字。
安宁联盟24-25学年度上期高2023级期中联考
语文
本试卷共8页,23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 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籍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5.考试结束后,只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心理型” 人物观在文学创作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强调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入挖掘与呈现,认为人物的行为、情感和命运不仅仅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更源于其复杂的心理结构。与传统的人物塑造方式相比,“心理型” 人物观更加注重人物内心的矛盾、冲突、动机以及潜意识等层面的刻画。这种人物观使得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更加立体、真实,能够引发读者更强烈的共鸣。列夫・托尔斯泰在《战争与和平》中,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展现了主人公们在战争背景下丰富而复杂的内心世界。娜塔莎在经历爱情的挫折后,内心的痛苦、悔恨、自责以及重新寻找生活意义的挣扎,都被托尔斯泰深刻地描绘出来,让读者仿佛能亲身感受到她的情感起伏,这种对人物心理的深度挖掘使娜塔莎这一人物形象具有了超越时代的魅力。
然而,“心理型” 人物观在文学创作中也面临一些挑战。一方面,过度关注人物心理可能导致对外部现实世界的描绘相对薄弱,使作品缺乏一定的历史感和社会批判力度。另一方面,对人物心理的复杂刻画需要高超的写作技巧和深厚的文学功底,如果处理不当,可能会使作品显得晦涩难懂,影响读者的阅读体验。例如,某些现代主义文学作品为了追求对人物心理的极致表现,采用了过于复杂的叙事结构和隐晦的象征手法,使得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感到困惑和吃力。这就需要作家在运用 “心理型” 人物观进行创作时,要把握好度,在深入挖掘人物内心的同时,兼顾作品的可读性和对现实世界的反映。
(《“心理型” 人物观:文学创作中的深度探索》)
材料二:
“心理型” 人物观的兴起与心理学的发展密切相关。随着心理学理论的不断丰富和完善,作家们开始借鉴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成果来塑造人物。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对 “心理型” 人物观的影响尤为显著。该学说强调潜意识对人的行为和情感的决定性作用,这一观点启发了许多作家深入探索人物的潜意识层面,揭示那些隐藏在人物内心深处的欲望、恐惧和冲突。
在詹姆斯・乔伊斯的《尤利西斯》中,我们可以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心理型”人物观强调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入挖掘,认为人物的行为等更源于复杂心理结构,且能使人物形象更立体真实。
B.因为现代主义文学作品采用复杂叙事结构和隐晦象征手法,所以读者阅读起来必然感到困惑和吃力。
C.《尤利西斯》运用意识流手法展现人物的内心独白和潜意识活动,证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对“心理型”人物观影响巨大。
D.福斯特从读者立场出发,认为优秀小说应通过描述人物内心世界将读者好奇心提升到审美层面的艺术欣赏。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艺术通过构建生动形象的人物,具有道德伦理功能,为人们搭建交流渠道,也突出人物“心理”层面真实性。
B.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促使作家更多关注人物潜意识,这是“心理型”人物观面临挑战的原因之一。
C.列夫・托尔斯泰在《战争与和平》中对娜塔莎的心理描写,证明了“心理型”人物观的优势,即能引发读者强烈共鸣。
D. 在“心理型”人物观下创作的作品,如果能在深入挖掘人物内心的同时增强故事性,将更具艺术魅力。
3.下列选项中的人物,哪位符合“心理型”人物塑造(3分)( )
A.《三国演义》中,描写足智多谋的诸葛亮。
B.《简・爱》中,描写与罗切斯特恋爱的简・爱。
C.《聊斋志异》中,描写寻求促织的成名。
D.《鲁滨逊漂流记》中,描写荒岛上生存的鲁滨逊。
4.结合材料,概括“心理型”人物观对文学创作产生的积极和消极影响。(4分)
5.三则材料都谈到“心理型”人物观,但侧重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时,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十八岁的李响
蔡楠
说实话,我比较讨厌李响。我这些天很忙,正忙一件大事。我越忙,他越来添乱。他这么大岁数了,冷不丁就会出现在我的办公室,还一直蹦来跳去的。他耳不聋眼不花,就是嘴笨,说话磨磨唧唧的。我就讨厌他这一点,有话就说,说完就走不好吗?还有,我还怕他蹦来跳去摔坏了,我可没时间送他去医院。李直也没时间。李直比我更讨厌他。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