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0880字。

  四川省成都市蓉城名校联盟2024_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在答题卡上将自己的姓名、座位号和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填写清楚,考生考试条形码由监考老师粘贴在答题卡上的“贴条形码区”。
  2.选择题使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标号的位置上,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填涂其它答案;非选择题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的对应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答题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上、试卷上答题无效。
  3.考试结束后由监考老师将答题卡收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中国人历来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认为修身是为官从政的根本。中国人之所以如此重视修身问题,与性善论的人性预设有非常重要的关系,虽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性善论、性恶论、性无善无恶论、性善恶相混论等各种人性观,但占主导的人性预设是性善论。
  孔子提出过“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重要命题,但是一生罕言人性与天道,不过,从他对“仁”的阐释中可以发现其倾向于性善论,如孔子说“已所不欲。勿施干人”“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等等。明确系统提出性善论的是孟子,他曾就“性善”还是“性无分于善不善”的问题与告子进行过激烈的辩论。告子认为人性就像“湍水”一样,“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孟子也用水来比喻人性,他反驳说:“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孟子用“水无有不下”来比喻“人无有不善”的论证逻辑显然不够严谨,但难能可贵的是,孟子不仅看到人与动物都具有自然属性,而且强调了人具有与动物不同的社会属性,即人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而动物却没有,正是人的社会属性把人与动物区别开来,成为人之为人的根据。
  可以说,“人无有不善”这一命题从人性上肯定修身的可能性,即每个人都具有与生俱来的善性,无论达官贵人还是黎民百姓都可以通过不断修身而成为“君子”“圣人”。一些儒学研究者认为:孟子实证了人性之善,实证了人格的尊严,同时即是建立了人与人的互相信赖的根据,亦即是提供了人类向前向上发展以无穷希望的根据。因此,中国儿童启蒙教育常常从“人之初,性本善”开始,重要意义其实并不在于人性是不是真善,而在于从孩子启蒙时,就在内心种下善良的种子,坚定自己也可以成为善人,甚至圣人的信心。
  虽然人人具有与生俱来的善性,但圣人君子却是少数,多为普通的人,甚至有些人作恶,这用性善论该如何解释?
  孟子认为,人人具有与生俱来的善性只是表明具有道德修养的可能性,并不是具有高尚道德的现实性,把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的根本路径就是修身。孟子把“侧隐、羞恶、辞让、是非”等四心称之为“四端”。把“仁义礼智”称之为“四德”,由“四心”转化为“四德”需要靠修身的功夫。他说:“侧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此外,修身之所以必要,还由于善性会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而迷失,尤其是名利物欲等外部诱惑常常激发起人过度的欲望,进而把本来具有的善性遮蔽,因此,只有通过修身才能保持或恢复善性。孟子把修身的过程比喻为“求放心”的过程,他说:“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性善论从人性上肯定修身的可能性,指出了修身的必要性,并确立了不断反躬自省的修身方法,从而奠定了修身的人性论根基,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向上向善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彰显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优点,对中国人通过修身提升道德水平起到了重要作用。
  (摘编自陈方刘《性善论对修身的意义》)
  材料二
  在源远流长的人性论史上,孟子具有独一无二的重要地位。孟子继承了孔子的论述方向,提出了较为清晰明确的性善论。孟子在与告子的辩论中指出,“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肯定了人性本善的主张。需要注意的是,孟子并不认为人性是纯然全善、整全无瑕的。冯友兰先生指出,“孟子所谓性善,只谓人皆有仁义礼智之四‘端’”。这四“端”还需扩而充之。方能成贤成圣。可见,人性之善在于其根源上的善性,性善并非一种已达成的结果。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人重视“修身”并将其视为从政的根本,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与性善论的人性预设密切相关。
  B.孔子从未谈及人性与天道,孟子则继承了其“仁”的论述方向,系统地提出了性善论,同时确立了修身的相关方法。
  C.孟子和告子皆用“水”来比喻人性,但是他们的观点并不相同,告子认为人性不分“善”“恶”,孟子则认为人性本善。
  D.修身是善性自然发展的结果,那么通过向善的修身行为便是顺势而为,所以无须刻意强求或虚伪表现。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各种人性观中,性论占据主导地位,这也是中国儿童启蒙教育常以“人之初,性本善”开始的原因。
  B.孟子不仅看到了人性本善的自然属性,也看到了人性会被外在环境影响的社会属性,孟子承认了人性有“恶”的一面。
  C.孟子用“求放心”的比喻,提醒人们要时刻关注修身的过程,寻找自己失去的“本心”,不断追求内心的纯善。
  D.冯友兰先生认为,孟子的性善论只是说人皆有“四端”,而性善并非已经达成的结果,还需扩而充之才能成贤成圣。
  3.下列选项,不属于“性善论”观点的一项是(3分)
  A.质于禽兽之性,则万民之性善也。
  B.性有普端,动之爱父母。
  C.人人皆可以为尧舜。
  D.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论证思路。(4分)
  5.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概括孟子在“性善论”前提下,认为“修身具有必然性”的原因。(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巴蒂斯特太太①
  (法)莫泊桑
  还得等两小时十分钟才能乘上去巴黎的快车。我在车站门前站住,一心想找点什么事情做做。
  街上看不见一个人,只不时地有一只猫轻巧地跳过水沟,一条小狗急匆匆地在一棵棵树根旁闻来闻去。这时,我望见了一支送葬的队伍!
  这队伍有些奇怪。送葬的只有八位先生,一位哭着,其余人友好地谈着话,没有神父伴送。队伍走得匆忙,一切从简,也没有宗教仪式。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