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1680字。

  山东省青岛市四区县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考号填涂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民间文学是一个民族在生产生活实践中集体创作,并在人民群众中广泛流传、代代相承的口头艺术,承载着一个民族的历史记忆、价值观念、传统知识和审美趣味,是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间文学记录着民众生活的历史,尤其是在古代社会,人民群众主要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构建自己的历史记忆。与“正史”相比,民间文学记述的不是帝王将相的传记,而是普通民众的生活,构成了群众表达观念的重要载体,体现着历史事件和人物评说的“人民立场”,表现了人民的遭遇、理想、情绪和美学趣味。人民性越高,艺术性又能与之相称,这种作品无疑就是文学艺术宝库中的珍品。同时,中国的历史是由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对于一些没有文字的少数民族来说,世代传承的史诗、神话就是他们的权威史料,其中记载着有关民族诞生、迁徙、繁衍的历史信息,见证着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事实,同其他历史叙事共同绘就了波澜壮阔的中华民族发展史。
  民间文学包含着人民群众鲜活、丰沛的思想感情,是民族核心价值观的有力彰显。中国民间文学向来肯定正直、善良、忠厚、诚实等品质,赞颂集体主义、爱国主义以及敢于担当、敢于斗争的精神,培育着中华民族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这种精神财富,将永远成为各民族思想、品格、修养的不竭灵泉!例如,“神农尝百草”的神话诞生至今已有数千年之久,其口耳相传说明了中华民族对于坚忍不拔、身体力行、舍己为人等文化品格的认可和推崇。在汪洋无际、波涛汹涌的民间文学的内容的大海里,民间文学彰显着一个民族共有的文化传统以及群众的生活愿景。比如,很多民间故事都以“大团圆”作为结局,这种经典叙事模式,传递着正义终将战胜邪恶的坚定信念,以及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朴素观念,表达着人民群众对于公平正义的追求,深受人民群众喜爱。
  中国民间文学根脉悠长、内容丰赡,是一座关乎民族可持续发展的知识宝库。它不是坐在书斋里的文人写出来的“纯文学”,而是扎根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实践的集体创作,包含着许多经过验证的、具有科学性的经验、技术、知识,是指导农业生产、安排日常生活的百科全书。例如,“冬吃萝卜夏吃姜”等民间谚语有效推动着有关防病治病传统知识的世代传承与社会实践。又如,各地普遍流传的二十四节气农谚,好懂易记,实用性强,涵盖了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和领域,千百年来被广大劳动人民视作农业生产的知识宝典。
  民间文学是口头文化表达的集大成者,展现着人民群众的审美观念和艺术趣味。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人民群众创造并传承着神话、传说、故事、史诗、歌谣、叙事诗、谚语、谜语、说唱、戏曲等诸多文类。与依托文字书写和文本传播的作家文学不同,民间文学不是“阅读”的艺术,而是“说”“唱”的艺术、“悦耳”的艺术,只有在动态的口头演述中、立体的民俗生活里,才能领悟其艺术的美感和真谛。中国文学中的诗、词、曲等韵体文学,白话小说等散体文学的诞生、发展及其表现手法、艺术风格等,无不深受民间文学的影响。同时,民间文学的语言质朴有力、刚健清新、生动活泼,更是充分彰显着人民群众朴素、自在的美学艺术追求。
  民间文学是扎根于生产生活实践的艺术花朵。千百年来,民间文学深度融入劳动生产、日常生活、人生礼仪、岁时节令等领域,为人民群众提供了丰厚的文化和精神滋养,推动着中华文明的赓续绵延。
  (摘编自张建军《新时代民间文学赓续中华文脉》)
  材料二:
  民间文学作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其研究对象不完全属于“文学”。
  民间文学的创作和流传是民众重要的生活方式之一,和民众的其他生活融为一体,并非一个单纯的审美过程。民间文学是文学,但又确实是“非”文学的。文学是一种写作,而民间文学显然不是写作出来的,它虽具有文学或审美的属性,但不是其突出特征;民间文学具有浓厚的生活属性,民众在从事民间文学活动时,并不把它当作艺术创作来对待,民间创作行为常常是伴随着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与民间文学相比,正史缺少的是人民立场,不能表现人民的遭遇、理想、情绪和美学趣味。
  B.民间文学语言质朴有力、刚健清新、生动活泼,比作家文学更能彰显人民群众朴素、自在的美学艺术追求。
  C.民间文学不是文人写作出来的,而常常是伴随着民众生产或进行其他活动时产生的,具有浓厚的生活属性。   
  D.《白蛇传》《鲁班的传说》《狼外婆的故事》等民间文学文本,被学者反复引用,因此便成为经典。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民间文学具有人民性,凡是人民性越高的作品,必定就是文学艺术宝库中的珍品。
  B.民间文学对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指导作用,是文人写出来的“纯文学”无法替代的。
  C.我们要从文学范畴和现实生活两个角度去审视民间文学,才能突显其意义和价值。
  D.民间文学脱离了现实表演情境,对书面文本与生活文本的解读往往存在一定差异。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第六段观点的一项是(3分)
  A.过去,人们在装卸重物、建造房屋、修路、伐木、打粮、打鱼、榨油时,为统一步调、鼓舞精神、缓解疲劳而创作了一种带有吆喝、呼号特征的劳动号子。
  B.孩子玩拍手游戏时,会欢唱《拍手歌》之类的歌谣:“你拍一,我拍一,一个小孩儿坐飞机;你拍二,我拍二,两个小孩梳小辫儿……”
  C.贵州麻山等地的苗族群众在举行丧葬仪式时,会通宵达旦地唱诵《亚鲁王》史诗,咏唱先祖亚鲁王创世、迁徙、征战的历史。
  D.353年农历三月三日上巳节,王羲之邀约谢安、孙绰等41位风雅名士,在会稽山兰亭举行祓禊活动,边饮酒边赋诗并写就《兰亭集序》。
  4.材料一是如何增强论证说服力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4分)
  5.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了民间文学与生活的关系,请简要概括。(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涞园寻雨   吴佳骏
  ①雨不见了。
  ②我猜想它钻入了涞园,可这园子太空旷了,草丛间,石缝中,竹林里……我找了大半天,也没有找到丝毫线索。我想,莫不是雨走丢了吧,毕竟人间太过复杂,老是让许多东西迷路。我经常听人言及那些走丢的马、羊、狗等,他们走丢之后,就再也没有回来。最初那阵子,会有好心人四处找,像我找寻这场雨那样,但久而久之,大家也就厌倦了,失去了继续寻找的耐心和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