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8490字。

  浙江省金砖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1.本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请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并填涂相应数字。
  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纸。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①在儒家领导之下,二千多年间,中国人养成一种社会风尚或民族精神,除最近数十年浸浸澌灭,今已不易得见外,过去中国人的生存,及其民族生命之开拓,胥赖于此。这种精神,分析言之,约有两点:一为向上之心强,一为相与之情厚。
  ②向上心,即不甘于错误的心,即是非之心,好善服善的心,要求公平合理的心,拥护正义的心,知耻要强的心,嫌恶懒散而喜振作的心……总之,于人生利害得失之外,更有向上一念者是:我们总称之曰“人生向上”。从之则坦然泰然,怡然自得而殊不见其所得;违之则歉恨不安,仿佛若有所失而不见其所失。
  ③此与“相与之情厚”相连。人类生命廓然与物同体,其情无所不到。所以昔人说:“是故见孺子之入井,而必有怵惕恻隐之心焉,是其仁之与孺子而为一体也。孺子犹同类者也。见鸟兽之哀鸣觳觫,而必有不忍之心焉;是其仁之与鸟兽而为一体也。鸟兽犹有知觉者也。见草木之摧折,而必有悯恤之心焉,是其仁之与草木而为一体也。草木犹有生意者也。见瓦石之毁坏,而必有顾惜之心焉,是其仁之与瓦石而为一体也。”(见《王阳明全集•大学问》)高等动物在其亲子间、两性间、乃至同类间,亦颇有相关切之情可见。但那是附于本能之情绪,不出乎其生活(种族繁衍、个体生存)所需要,一本于其先天之规定。到人类,此种本能犹未尽泯,却也大为减弱。人间慈父母固多,却有溺女杀婴之事。情之可厚可薄者,与其厚则厚,薄则薄,固定不易者,显非同物也。动物之情,因本能而始见;人类情感之发达,则从本能之减弱而来,是岂可以无辨?
  ④一个人的生命,不自一个人而止,是有伦理关系。伦理关系,即是情谊关系,亦即是其相互间的一种义务关系。所贵乎人者,在不失此情与义。“人要不断自觉地向上实践他所看到的理”,大致不外是看到此情义,实践此情义。其间“向上之心”,“相与之情”,有不可分析言之者已。不断有所看到,不断地实践,则卒成所谓圣贤。中国之所尚,在圣贤;西洋之所尚,在伟人,印度之所尚,在仙佛。社会风尚民族精神各方不同,未尝不可于此识别。人莫不有理性,而人心之振靡,人情之厚薄,则人人不同,同一人而时时不同。无见于理性之心理学家,其难为测验者在此。有见于理性之中国古人,其不能不兢兢勉励者在此。惟中国古人之有见于理性也,以为“是天之所予我者”,人生之意义价值在焉。
  (摘编自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中国民族精神所在》,有删改)
  材料二:
  ①儒家思想的本质究竟是什么?这个问题,一向不缺答案。但无论“仁”“和”还是“中庸”,都仅仅部分地反映了家的思想观念。综合起来,只有“责任”,才是儒家思想的内核,尽管孔孟等人并未作此概括。以“责任意识”为根本指针的儒家思想,拒绝道家那种“高大上”式的玄远,拒绝墨家“草根”式的琐屑,拒绝法家“狱吏”式的苛细,人性化满足了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儒家影响国人二千多年,使中国人主要养成了“向上心强”和“相与情厚”这两种民族精神。这两种民族精神生生不息,一直影响至今日之中国人。
  B. 儒家思想的本质问题,有“仁”“和”“中庸”等看法,但其合理内核应是“责任”。
  C. 中国古人明白人要不断自觉地向上实践他所看到的“理”,又能兢兢于此勉励,这大概就是人生的意义价值之所在。
  D. “礼”是一套软制度,它主要起文明教化作用,现存的“礼”与古代典籍中的“礼”可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因为中国崇尚圣贤,所以形成了“向上之心”与“相与之情”的中国社会风尚是紧密相连而不可分。
  B. 无论是个人修身,还是国家治理,儒家的“责任”思想都具有不可或缺的现实指导意义。
  C. 儒家认为,刑法对人的私欲的约束,不如礼的约束力大,所以儒家特别强调礼的教化作用。
  D. 自古以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是中国人追求和践行的最高境界和目标,在他们的心目中,家国是密不可分的。由家而国,治国理家,成了历来儒家的合乎逻辑的类比和推演。
  3. 下列故事所蕴育的内涵,与材料三的观点不很相符的一项是(   )
  A. 女娲补天 B. 愚公移山 C. 精卫填海 D. 大禹治水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特点。
  5. 依据原文内容,请简要概括三则材料各自所论述的中心。
  【解析】
  【导语】本文探讨了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和社会的深远影响。材料一强调儒家思想塑造的民族精神:“向上心强”和“相与情厚”。材料二指出儒家思想的核心是“责任”,并通过“礼”来实现社会治理。材料三则探讨了家国一体的观念,强调个人修身与国家治理的紧密联系。整体上揭示了儒家思想在塑造中国社会价值观和伦理观中的重要作用。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这两种民族精神生生不息,一直影响至今日之中国人”错误。由材料一“中国人养成一种社会风尚或民族精神,除最近数十年浸浸澌灭,今已不易得见外,过去中国人的生存,及其民族生命之开拓,胥赖于此”可知,最近数十年渐渐湮灭,现在已经不容易看到了,而不是“生生不息,一直影响到今日”。
  故选A。
  【2题详解】
  (二)现代文阅读I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人靠什么活着
  (俄)列夫•托尔斯泰
  ①在一个寒冷的冬夜里,一个鞋匠在守了一整天空荡荡的店铺后,拖着一身疲累,返回他那破旧的小屋。突然,他发现,在街角一座小礼拜堂那儿,仿佛有个白色的东西在蠕动……哎呀!是一个人呢!凛冽的寒风中,他竟然光溜溜的一丝不挂!
  ②鞋匠走到他的面前,脱下了自己的外套,披到他身上,脱下脚上的鞋子,替他穿上。那人依旧动也不动。“走吧,到我家去。”鞋匠说。鞋匠太太看到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