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7290字。
统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四时之景》主题阅读练习题汇编
考点1 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语言
1. 比喻:形象生动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2. 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收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3. 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 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
5. 对偶:形式整齐,音乐和谐,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6. 反复:强调某种意思,强烈抒情,富有感染力。
7. 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引发思考。
8. 反问:态度鲜明,强化语气,强烈抒情。
9. 引用:丰富内容,增强说服力,增加文化深度。
10. 反语:增加讽刺意味,使表达更为深刻,更有力度。
答题公式:
1.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比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具体内容的描述)+表达了……(情感)。
2.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拟人化,赋予……以人的思想(动作、情态等)+生动形象地描写了……的情景(特点)+抒发了……的情感。
3. 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强调了……的特征+表现了……的情感,同时,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 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强调或突出人或事物的……特点+更加突出地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说服力。
5. 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强调突出……的内容/情感+增强语气,加强节奏感。
6. 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对仗工整,句式整齐,音韵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抒发了……情感。
7. 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自问自答,引起读者的思考和注意+强调了……特点/情感。
8. 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加强语气,突出了……特点+表达了……情感,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
9. 运用了引用的修辞手法+丰富了文章关于……的内容+抒发了作者……的情感+同时,引经据典,含蓄典雅,增强了文章的文学底蕴。
10. 运用了反语的修辞手法+讽刺……的内容+表现了作者……感情+幽默风趣,增强了文章情感的表达。
考点2 概括景物的特点
1. 找准对象,判断类型
先找准散文描写的对象,然后判断对象是景还是物。如果是景,那么其主要手法是借景抒情,阅读的重点是根据画面的特点分析意境,如《荷塘月色》;如果是物,那么其主要手法是托物言志,阅读重点是分析其象征意义,根据形象的特征,把握情和意,如《白杨礼赞》。
2. 抓住角度
任何景物描写都要按照一定的顺序,这个顺序取决于描写角度。最常见的角度有时间角度和空间角度,时间角度体现出时间顺序;空间角度就是通常所说的由远及近,从上而下,从外到内等。
3. 注意描写手法
注意景物描写常见的手法,如烘托渲染、以动写静、粗笔勾勒、浓墨重彩、虚实相生、移步换景等。
4. 结合语境,概括特征
可以从原文中概括,提取描写景物的修饰词;可以利用上下文中作者评价景物特征的词;也可以根据对语境的理解来概括画面景物的特征;也可以调动平时积累的有关景物特征的词综合概括。
主题阅读
1.阅读《春》,回答问题。
①小草偷偷地从土地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②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