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1750字。
洛阳市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 一 语 文 试 卷
(本试卷共10页,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关于吃,在西方,除法国外,没有多少地方能像我国这样予以足够的重视。其实每个族群或每个人对食材的取舍,烹调的方式,以及饮食的习惯,与时代、地域和历史传统,有着密切的关系,这属于文化方面的问题。在我国传统中,有条件的家庭是把烹饪作为一门艺术来看待的。所谓艺术,就存在审美的问题,每一位厨师在烹饪时,作为审美的主体都会根据客观条件的需要,在制作中融入自己的制作经验和喜好,对食材进行煎、焗、蒸、炒等处理。烹饪的方式,用料的取舍,完全根据厨师的审美和经验而定。因此,烹调的成果,实际上融合了厨师的个性,表现为不同的“味”,从而让食者亦即审美受体在味觉中获得美妙的享受。
华夏的祖先早就注重研究“味”的问题,人们不仅注意吃什么、怎样吃,而且研究怎样才能吃得好,亦即研究作为审美客体的食物作用于人的味觉、产生美感的问题。我们知道味觉的产生,不同于视觉和听觉。美食,需要有色、香、味的联合效果。色和香,靠的是审美主体视觉和嗅觉的作用;至于味觉,则是作为审美客体的食物,进入审美主体的口腔,舌的不同部位获得的感知与食物中蛋白质结合,继而激发大脑中对“味”特别敏感的皮质细
胞,而大脑皮质细胞传达相应信息后再与视觉、嗅觉的信息结合,从而让审美主体产生了美感。在一定的时代和环境中,社会各群体因对味觉有共同的认知,于是饮食问题便成为一定社会文化的表现。因此,研究一位作家对食物的态度,也可以看到一定历史时期文化思想对他的影响。
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苏东坡是极为耀眼的人物,研究他的论著历来已不知有多少。当我看到卫辉惠赐的《此生有味:苏东坡美食地图》书稿,细阅之下,深受启发。我作为长期学习中国文学史的学人,对历来学界研究苏东坡的状况,多少有所了解。人们一般会从文学或从史学的角度,研究他的诗词创作艺术,研究他的生平和政治思想,却从未想到可以从苏东坡对饮食的制作,以及对某些饮食的嗜好的分析,看到他的生活经历和思想变化的全过程;也未想到可以从他对饮食的态度,看到他独特的性格;未想到可以从他在诗中写到的关于食材的使用,看到时代变化的轨迹。例如在书中,卫辉由苏东坡在诗里提到吃盐的问题,联系到历代特别是宋代食盐的制作,以及专卖政策的变化;从苏东坡吃竹鼠、吃竹笋、吃不同鱼类的嗜好,谈到不同时代不同区域的生活方式;从苏东坡对吃雁、吃荔枝和制作东坡肉等食物的描写,觉察并分析苏东坡在思想上的变化和感悟。换言之,卫辉是从研究苏东坡对饮食的态度中,看到了宋代的文化发展;又从宋代饮食状态的描述中,看到了苏东坡的思想和情感变化的轨迹。这创新而独特的研究苏东坡的做法,不仅有助于推动“苏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也对我们如何研究和开拓中国文学史、文化史以及作家作品分析等方面的思路,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就文学研究而言,我们不仅能从视觉方面分析作品的美,还可以从味觉方面考察审美载体如何给予读者美的享受,达到司空图提出的“辨于味而后可以言诗”的审美要求。
据我所知,近年热门美食纪录片《风味人间》《老广的味道》、电视连续剧《珠江人家》,都邀请他担任过有关饮食方面的顾问,他也为拍摄工作提供了许多有益的意见。可见他并非只是纸上谈兵的说客,而是对饮食和味觉的研究具有真知灼见和实践能力的专家。班固在《汉书•郦食其传》中说:“民以食为天。”在过去农业社会,生产力水平较低,生存第一,因此解决人们对饮食的基本需求,是取得社会安定的首要工作。而当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生存问题基本已解决,为提高生活质量,对饮食的研究,便与对生命和生活的喜爱,以及对美的追求、提高人文素质联系了起来,具有了重要的意义。
卫辉在中山大学学习期间,虽然以学习法律和社会学为主,但也一定关注到了文学和理工科等方方面面学科知识。更重要的是,他在中学学习时,对理科和古代史等不同学科,肯定已有强烈的兴趣且已具备良好的修养,所以当从法律系毕业后,有机会进一步接触化学、古代文学等学科时,他通过自身的努力,便能把法律严谨和实事求是的精神,与其
他学科融合在一起,从而在饮食学方面的研究上有所创新,做出了把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结合起来的成果。
(摘编自黄天骥《<此生有味:苏东坡美食地图>推荐序》)
材料二:
熟悉我的读者知道,我写美食有两个抓手:一手是美食文化,一手是美食科学。严格考据,言出必有依据,这是经过法学专业训练过的我养成的习惯。苏东坡是公认的美食家,我写美食文章,常常会引用苏东坡的文字。在碎片化引用过程中我发现,不少传说中的东坡菜,苏东坡对某些食物的评价,其实是以讹传讹,而苏东坡说过的美食,有许多却被忽略。于是,我就萌生系统梳理苏东坡美食的想法。
苏东坡有关美食的文字,散落在他的诗、词、赋、书信、杂文中,把这约一百万的文字通读两遍,基本上就都可以找出来。其中真正的难点在于弄清楚这些美食是写于何时。若时间弄错了,就会把苏东坡当时想表达的意思弄错。虽然苏东坡是属于全国人民的,全国各地也都有资格做苏东坡菜,但编造故事、不求甚解,这是欺骗群众,是对苏东坡的极不尊重。
(摘编自林卫辉《<此生有味:苏东坡美食地图>后记》)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除中、法外,其他国家对吃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人们对食材的处理方式及饮食习惯与时地、历史等关系密切。
B.在我国传统中,烹饪艺术关乎审美,方式和用料由厨师的个人审美和经验来决定。
C.烹调艺术的审美受体收获味觉享受来源于融合了厨师个性的烹调成果,即不同的“味”。
D.我们的祖先除了关注吃什么和怎么吃,还深入研究食物如何产生美感的问题。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美食进入人的口腔,使舌头获得感知后激发大脑中敏感的皮质细胞,并由该细胞传达信息后再与视嗅信息结合,让人产生美感。
B.林卫辉在他的书中记录了苏东坡诗里提到过的吃盐、宋代食盐制作、专卖政策变化等问题。
C.林卫辉的书就文学研究方面的价值而言,可以帮助我们从视觉味觉两方面考察审美载体带给读者的美。
D.林卫辉写作这本书,其中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社会上存在关于苏东坡美食方面的假的故事和错误的资料。
3.下列选项,符合材料一中“烹饪艺术”定位的一项是(3分)
A.明代洪应明在《菜根谭》中说“布衣暖,菜根香,诗书滋味长”。
B.网红食物淄博烧烤小饼柔软筋道,配料简单,火遍山东街头烧烤摊位。
C.清代大家袁枚《随园食单》中记道:素烧鹅以豆腐皮和山药为主制作,形似烧鹅,口感丰富。
D.《水浒传》中有“庄客托出一桶盘,四样茶蔬,一盘牛肉,铺放桌上,先烫酒来筛下”。
4.学者黄天骥在推介这本书时,评价林卫辉研究苏东坡的做法“创新而独特”,请结合文本概括分析这样评价的依据。(4分)
5.苏东坡在绘画方面也有很深的造诣,如果你是大学中文专业的一名研究生,想要用两年的时间写一篇名为《丹青妙笔:苏东坡绘画研究》的毕业论文,你能从《此生有味:苏东坡美食地图》作者这里获取哪些经验? (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给我一支枪
茹志鹃
①记得我第二次向营长要求一支枪,是在那年的秋末冬初。我们部队过沂水,进入了鲁西南,那是一片遭受敌人严重践踏的地方。谁见过死去的村庄么? 四处没有庄稼,村里没有树,听不见狗叫,更没有鸡啼,屋上不冒烟,路上不见人。一进去,人会浑身起一层鸡皮疙瘩。那个时候,那个地区,就尽是这样的“村庄”。部队在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