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2480字。
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校际联考试题
高一语文
注意事项:
1.本试题共10页,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
2.答卷前,务必将答题卡上密封线内的各项目填写清楚。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监考员将答题卡按顺序收回,装袋整理;试题不回收。
第I卷(阅读题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人类社会在产业结构、经济增长动力、社会分工体系等诸多领域发生了深刻变革,工业化时代标准化、规模化的人才培养模式难以为继。新时代的发展迫切呼唤教育面对新产业、新行业的人才培养需求,传统的知识传授型教育转化为能力培养型教育,对于学生关键能力和核心素养都提出了更新的要求,也赋予了劳动教育新的时代内涵。新时代劳动教育重在培育劳动的基本态度和基本能力,而不仅是教授具体的生产技术,并根据变化了的劳动形态及时更新教育内容和手段,将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文化技术学习与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起来,更加重视现代化、知识化、信息化的劳动教育,构建起完整、开放的劳动教育实践体系。随着内容的日渐丰富和理念的日益更新,呈现出从简单到复杂、从浅显到深入、从单一到综合的发展特征。
(摘自杨玉春《科学把握劳动教育新特征》有删改)
材料二:
每逢周六,威海市文登区高村中学都会准时推出非遗“云”上系列课程,在“名家进校园•公益云课堂”劳动专场与学生们见面。这堂面向全国直播的“云”端非遗课,不仅高村中学学生爱上,而且吸引了一大批全国各地的“粉丝”成为名副其实的“网红课”。
该校还推出了一系列非遗课程,既为单一的网课学习增添了额外的乐趣,又促成“家庭总动员”活动的开展,还促使家庭劳动从日常劳动走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可谓一举三得。为解决师资不足的问题,该校招募了17位具有非遗老手艺、热爱公益事业的非遗传承人加入课程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新时代劳动教育同样教授具体的生产技术,不过更重视培养新时代劳动者应该有的基本态度和基本能力。
B.高村中学的“名家进校园•公益云课堂”招募的师资力量都是具有非遗老手艺的新老非遗传承人。
C.培养学生健康的劳动意识,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是校园劳动教育的终极目标
D.劳动的美有劳动过程以及动作姿态之美,劳动创造出来的成果之美。非遗传承人烹制美食属于劳动之美。
2.根据相关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新时代劳动教育随着其内容的丰富和理念的更新,呈现出从简单到复杂、从浅显到深入、从单一到综合的发展特征。
B.之所以说高村中学的“云”端劳动教育具有“烟火气”,与这些“云”课堂有烧煮食物散发出的生活气息有关。C.学校老师如果是某一项劳动操作的熟练劳动能手,就有可能将该项劳动的技能、美感表现或者传达出来。
D.所谓“劳动教育+”模式是指在非遗文化传承中开展劳动教育的一种创新模式,这种模式与互联网必然存在关联。
3.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将非遗融人劳动教育”的一项是(3分)
A.兰州市某小学迎来一场别具特色的艺术盛会——“聆听泥土的声音——非遗大讲堂之泥哨制作”
B.城关区某小学打造了掐丝珐琅、织染、泥塑、皮影等12个以非遗文化为主题的劳动实践工坊。
C.甘肃省积石山县某小学的学生在“思源非遗教室”里学习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花儿”民歌。
D.南京某小学开展劳动技能大赛,分年段设计了制作月饼、包饺子、包粽子等不同难度的挑战项目。
4.新闻评论注重行文的逻辑性,请举例分析材料三是怎样辩证讨论“劳动教育”话题的。(4分)
5.请结合材料,从国家、受教育者、更新内容三个层面简要概括新时代劳动教育及时更新教育内容和手段的作用。(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最后的墓穴(节选)
石钟山
不知过了多久,他醒了过来,先是看到天空,正是又一个黎明时分,微光透过天幕,通透深邃,他试着移动四肢,才发现一条腿已经断了,血凝在伤口处,他侧过身,呼唤着战友的名字。他记得撤到这个阵地时,还有四名战士,他一个又一个地呼唤着,周围静静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